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导学演练
- 资源简介:
约23200个字。
初中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同步导学演练
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镇教育办公室赵洪军邮编:272504 手机:13406260263
黄河——中华民族的魂
——《黄河颂》同步导学演练
【导航•课前激趣】
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华夏儿女。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感知•文本主旨】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现了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体现了诗人激越的爱国情怀。
【积累•学有所得】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魄()澎湃()滋长()屏障()宛转()
哺育()狂lán()山diān()气pò()摇lán()
2.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
(1)黄河之水天上来,。
(2),万里写入胸怀间。
(3),一片孤城万仞山。
(4)白日依山尽,。欲穷千里目,。
(5)大漠孤烟直,。
3.填空。
(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原名。《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5.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6.诗中为什么反复出现“啊!黄河!”的诗句?爱国主义
——《最后一课》同步导学演练
【导航•课前激趣】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感知•文本主旨】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积累•学有所得】
1.下列画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宁可(níng)哽咽(gěng)踱步(duó)
B.挟着(xié)思量(liàng)祈祷(qí)
C.捂着(wǔ)赚钱(zhuàn)钥匙(shi)
2.回忆课文,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1)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_________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2)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___________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3.在括号中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l)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4.阅读下面两段描写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
5.下面的几段语句采用了何种描写
A.语言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
E.服饰描写F.环境描写G.细节描写
1)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