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三单元第13课知能优化演练
- 资源简介:
共15题,约5570字。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毋妄言,族矣 族:家族
②吾闻先即制人 制:控制
B.①籍为裨将,徇下县 徇:视察
②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宁:宁肯
C.①汉王使人间问之 间:暗地里
②直夜溃围而出,驰走 直:当,正处在
D.①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量
②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则:于是,就
解析:选C。A项,①动词,灭族,B项,①以兵威降服地方,D项,②如果。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亦足王也
C.①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②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D.①于是项王大呼驰下 ②项王泣数行下
解析:选D。A项,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B项,①使动用法,使……称王;②名词用作动词,称王。C项,①名词用作动词,唱歌;②名词,民歌。D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冲下、流下。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项王信任之
B.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解析:选C。“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各行政区域的统称(与中央相对)。
4.下列对项羽的诗,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B.“骓不逝”的意思是乌骓不奔跑,从侧面形象地写出了项羽此时时局极端不利的情状。
C.诗歌二、三两句,用“骓不逝”顶针,使得诗歌气韵贯通,加之“兮”字的运用,使全诗语句铿锵,节奏和谐。
D.诗歌流露出了诗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的无奈、悲哀和痛不欲生的情感,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壮。
解析:选A。A项,“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