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高中语文《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模块综合检测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120字。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漆黑 芳草萋萋 蹊跷 栖身之所
B.枭雄 销声匿迹 艄公 骁勇善战
C.昵称 匿影藏形 睥睨 过分溺爱
D.澄澈 响彻云霄 掣肘 天寒地坼
解析:选B。A.都读“qī”;B.艄应读“shāo”;C.都读“nì”;D.都读“c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装帧 跻身 手不失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海涵 磋商 入不敷出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C.坐落 幅员 秘而不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服贴 讫今 势在必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解析:选C。A.失—释;B.力—利;D.讫—迄。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水为天地至柔之物,却________着不尽的力量,河中圆圆的鹅卵石就是明证。治水,不二法门是________,不违其本性,不悖大自然的规律。同样是征服,鲧________以刚治之。终究大业未成,________送了自己身家性命;而禹以柔治之,最终降伏洪魔,造福苍生。
A.孕育 因地制宜 妄想 反而
B.蕴含 因势利导 希望 却
C.蕴含 因势利导 妄想 反而
D.孕育 因地制宜 希望 却
解析:选C。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蕴含:包含。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势利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希望”与“妄想”有感情色彩的区分,根据文意应选“妄想”。“却”“反而”都表转折,“反而”语气重。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高晓松醉驾肇事之所以闹得满城风雨,绝不仅是因为其将可能成为“公众人物醉驾入刑第一人”,也不是因为可能引起如两年前演员周杰醉驾肇事案的司法之争。人们关注的焦点恐怕在于:这名曾在药家鑫一案中义愤填膺,发出“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的道德名言,并倡议音乐界封杀药家鑫校友的公众人物,前后角色怎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加上之前的孙兴、莫少聪涉毒事件,三人成虎,如今明星的素质真是令人担忧。
A.满城风雨 B.义愤填膺
C.大相径庭 D.三人成虎
解析:选D。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A.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地,到处都在议论(多指坏事)。B.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C.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富春山居图》合璧正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带来新契机,不仅令两岸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欣赏到一代名师的精湛画艺,更掀起了一股“交流潮”。
B.“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
C.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并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D.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
解析:选A。B.“因为”放在句首;C.搭配不当;D.结构混乱,应为“充足的国家外汇储备”。
二、(9分,每小题3分)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