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标准测试(二)
语 文
命题范围:3~4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词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青荇(xing) 呕哑(yà) 肄业(yí)
风流倜傥(dǎng) 病入膏肓(máng)
B.粗糙(cāo) 泥淖(nào) 狡黠(xiá)
殚精竭虑(dān) 垂涎三尺(xián)
C.庇护(pi) 拘挛(uán) 宁谧(mi)
茕茕孑立(jié) 瞠目结舌(táng)
D.蜷缩(juǎn) 斡旋(gàn) 伫立(zhù)
百舸争流(gà) 风驰电掣(c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暴殄天物 飞扬跋扈 虚左以待 百无聊赖
B.明辨是非 肺腹之言 春温秋肃 坐收鱼利
C.平心而论 闲情逸志 流芳百世 众口铄金
D.仗义直言 声名狼藉 故技重演 幅员广大
3.下列各句加粗词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B.因为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不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
C.如果从内容看,即使是短篇话本,也总是有头有尾,全始全终。
D.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更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司马光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真是不刊之论。
B.反对克隆技术的人的一个理由,是怕克隆出希特勒式的人物,其实这是杞人忧天。
C.诸葛亮在刘备入吴时,授予他锦囊妙计。到危急时刻刘备取出使用,果然逢凶化吉。
D.9月11日,美国国内班机遭恐怖分子劫持,撞毁了纽约世贸中心,罹难者达数千人,真是祸起萧墙。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抒发了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C.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 险金。
D.思想内容积极健康,艺术手法独特新颖,是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6.下列各句中语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
B.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水”,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清澈的。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
C.“世界屋脊”上的冰峰、雪岭、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大漠、草原、数不清的珍禽异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D.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在不断地深化。
一般认为,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力的能力,它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蛋白质能够通过新陈代谢的作用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完结,蛋白质也就分解。
但是,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新的挑战。这里仅向读者介绍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的观点。他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这样写道:
“生命似乎是物质的有秩序有规律的行为,它不是完全以它的由有序转向无序的自发倾向为基础,而是部分地以保持现存的秩序为基础。
“生命有机体是怎样保持秩序避免衰退的呢?直接的回答是靠吃、喝、呼吸以及(对植物来说是)同化,专门的术语叫新陈代谢。
“人们对新陈代谢的最初认识无疑是指物质的交换。认为物质的交换应该是本质的东西的说法是荒唐的。氮、氧、硫等的任何一个原子和它同类的任何另一个原子都是等价的,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好处呢?过去有一个时期,曾经有人告诉我们说:“我们是以能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