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精炼
- 资源简介:
约14340个字。
2013年议论文阅读精炼
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那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导师和前辈。我理解这句话的真意是鼓励青年人在事业上超过前人。
②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功成业就。他们年轻,稚气未脱,阅历浅,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超过先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而他们的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又超过他们,推动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③广义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早在求学时代,就攻读了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全部著作,吸取了经典力学的精华。他非常敬重牛顿,但从不迷信前人。他敢于(),敢于(),终于指出了牛顿力学的错误。不错,正如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爱因斯坦是喝牛顿奶长大的。”从向牛顿学习这个角度说,他出于蓝;但他敢于向牛顿挑战,为人类的进步,打倒作为偶像的牛顿,他胜于蓝。
④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早年求学于著名画家佛罗基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从画蛋开始,稳步攀登绘画艺术高峰。他虚心向老师学习,但也注意摒弃老师错误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不到四年时间,就超过了名扬四海的业师佛罗基奥。可见,青年人是完全可以超过前人的。
⑤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虚心向师长学习,用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武装自己。青之所以青于蓝,因其取之于蓝;青之所以取得胜利,赢得“胜于蓝”的美名,离不开蓝的栽培和哺育。
⑥我国25岁的女博士黄斌,在英国留学期间,以其对事业兢兢业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受到了英国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情谊的森德兰教授的重视。森德兰教授已年逾花甲,身体不好,但他慧眼识才,非常珍惜黄斌这棵破土而出的新苗,主动提出亲自指导黄斌,使她早日获得博士学位。黄斌在老师的帮助下,埋头书堆,昼夜苦读,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森德兰教授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黄斌。为了黄斌早日成就学业,他停下了自己手中的著作,放弃了休假和出国讲学的机会。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黄斌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写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然而,她研究的结果,恰恰与导师的理论背道而驰,她所取得的成果,推翻了主宰生物学界15年的森德兰构造。森德兰教授非常高兴黄斌超过自己,到处宣讲她的理论,并且打破了民族偏见,冲破了重重阻挠,帮助黄斌平安地回到了中国。黄斌回国以后,在科学院为她举行的欢迎会上,第一句话就是:“我所成就的一切都归功于我敬爱的老师。”
⑦我赞美青于蓝草的靛青,我更赞美将自己的一切传给靛青的蓝草。
⑧我相信,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像黄斌一样锐意进取的后生和像森德兰教授那样高尚无私的前辈。经过新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1. 在第③段的空格处填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索怀疑B.怀疑探索
理由是:
2.从文中看,女博士黄斌能够取得成绩,原因之一是,
原因之二是(4分)
3.从全文看,作者用爱因斯坦和达•芬奇的例子来论证;
用黄斌的例子来论证。(6分)
4.下列概括本文的论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青年人在事业上超过前人
C.要有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 D.我赞美青于蓝草的靛青,我更赞美将自己的一切传给靛青的蓝草
二、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斯蒂芬?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作一次太空旅行。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做学问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工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霍金在科研之中甚至超越了病残的局限,健康人包袱更轻,有什么理由不能更加勤勉一点呢?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钻研,对本土的科研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净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真心向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儿研究,做点儿学问。可以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是一名学者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如著名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1.第③段划线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是①
②
2.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特点及其作用。(6分)
论证特点:
作用:①
②
3.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2分)
A.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三、外白渡桥归来的另一个视角
①连续两天的风雨交加,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外白渡桥“回家”的行程。
②这是一座有历史的桥。作为上海最著名的百年老桥,外白渡桥在经历10个多月的搬移检修之后,乘驳船回归原位,以焕然一新的身姿,重新横跨在苏州河河口。获得“新生”的这座老桥,至少还能再使用50年。
③上海人对有历史的城市古迹总是充满感情。尽管电视、网站都作了直播,很多市民还是一大早冒雨赶来,在黄浦公园的堤岸上撑伞观看。看到动情处,很多人或鼓掌或欢呼,驳船上的工人也挥手致意,似乎在迎接一位老友归来。
④很多人感慨,上海对一座百年老桥的“不抛弃、不放弃”,投入巨资、动用最好的技术将其修旧如旧,着实让人动容。这其中,当然充分体现了这座城市对历史古迹的细致呵护,对城市文化记忆的尊重。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打量外白渡桥,或可发现在这样的真古董身上,总能感悟到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某种内涵与精神。
⑤从一定意义上说,上海的历史,是一段水上沉淀的历史,是一篇水和桥的发展史。建于1907年的外白渡桥,可以看作这段历史在最近二百年中的重要节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