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和幽默感从何而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素材 / 七年级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2/21 11:10:5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3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990个字。

  人文性和幽默感从何而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
  孙绍振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东西是有可讲性的,也就是值得讲讲的。
  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和学生的生命。为什么会对明明有可讲性的地方,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性。没有把语言和人物、作者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来解读。许多教师对于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个经典命题并不太陌生,但是,并不真正理解存在是什么意思。存在,在英语里,就是being,也就是人,人的生命。这一点,弄不清楚,难怪在教学实践中搞得稀里糊涂。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读,因为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的,非常灵活的语言中的。我们的中学语文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也就谈不上可讲性。
  从哪里找出可讲性?
  应该是语言出发,甚至从语词出发,这没有争议,但是,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纯粹的工具性,讲字词句段篇,这当然不是说没有必要。但是光是停留在这一点上,可能是画地为牢,得言忘意。
  另一种方法是,从语言的工具性上深入一步分析。要注意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科学语言的工具性,讲究用词的准确和规范,字典语义是共通的、稳定的。另外一种,是超越字典语义规范的,表面上看来,甚至有可能是违反了语言规范的。因为,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这种语言的性能和语义不像字典语义那样是共通的,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个人化的。正是从这种个人化的运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厚的情感,我们所说的语言的人文性,大体说来,就是人的精神的载体,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而是个别的、特殊的人,以超越常规的语义,表现自己丰富的精神。
  一、找到关键词语,看特殊的心灵奇观
  并不是在所有的语句中,都充满了这种超越常规的语言。因为,如果所有的语言都是个人化的,都富有作者临时的,在特殊语境中赋于的意义,读者就很难理解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很难沟通了,就像我们在一些前卫性很强的诗歌中看到的那样。在经典散文里,这种超越常规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局部的,关键的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