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1800字。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包装与炒作
陈子茹
包装与炒作,是眼下用得最广、最滥的两个词。一个产品问世,厂家要包装、炒作;一本书、一部剧、一套光盘发行,出版商也要包装、炒作;更有甚者,歌星、演员、作家、画家、学者的登场和走红,也离不开经纪人和媒体的包装、炒作。
包装的本意,不过是指盛装和保护产品的容器,即箱、袋、瓶、盒等包装物,也包含包扎产品的操作活动,如装盒打包等。然而,步入市场经济后,这一词汇的内涵却延伸和扩大了,起码包含了装饰打扮与美化的含义。
仅就产品包装而言,原本普通包装的低价产品,一旦涂脂抹粉,加了豪华的外壳,就会使包装超过内容。那包装的费用绝不会由厂家和销售者买单,而是要算在消费者头上。有些豪华包装的药品,一换包装就几倍几十倍地提价。服装产品更邪乎,花里胡哨的外壳,本不值钱的东西一经打扮就成百上千地要价……近来又出新花样,一些服装商把本来自产的服装,拿到国外注册商标,这些服装摇身一变成了美国或西欧的产品,成为国际名牌,那价格上涨的幅度能令人吓出冷汗来。这种变戏法变出来的赚钱之道,可谓魔术布帘一盖再撩开,就是大沓大沓的钞票。
炒作也是花样繁多,主要方式是凭借传媒搞立体轰炸,违规夸大产品作用的宣传者有之,请明星代言者有之,花钱雇托编瞎话作伪证者有之,卖萝卜搭小白菜用蝇头小利骗买主者有之,登门推销者有之,利用手机乱发垃圾短信者亦有之。如此等等,都是经过商家、经纪人和媒体精心策划的。这样的立体轰炸,到头来挨骗的和被骗苦了的自然是老百姓。
名人的包装和炒作,是产品包装和炒作的派生品,却比产品包装和炒作的花样更为繁多。诸如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书画作者,为提高身价,极力向名家靠拢,花高价请名家品评其书画作品,并买通拍卖者,拍卖其作品,花钱买拍客在拍卖中为其举牌抬价。某些出版商为推销书稿,更是先把该书的作者进行包装,戴上“大师”等极具光环的头衔,甚至修改简历和年龄,将其与真正的名家大师拉上关系,试图等同身份,在公开场合粉墨登场。有一出版商更为出格,为推销一位年轻作者的“畅销书”,竟将其打扮成奶油小生,让其在某体育场出现,并花钱雇来美女明星向其求爱。
先有名人身份,而后才有作品、艺术品出炉。当然,这些作品、艺术品只能是一时的热闹。正如赵本山、宋丹丹和牛群的小品中,牛群说的那样:“大爷,这个鸡在你们手里,一个子儿不值,到我手里就不一样了,我炒作呀。一炒作就不一样了。”包装和炒作的始作俑者,是商家,是经纪人,是媒体。其实,包装与炒作,在市场经济社会,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宣传的必备手段,本无可厚非,问题就出在包装和炒作的程度上,适当的包装和炒作,是会对产品的宣传和销售起到良好作用的,可是这也要有一个限度,过了就成了忽悠,成了骗局,就会把善良的人拖进泥坑里。
把握包装与炒作的正常限度,对人对己都有益,这是需要当事者重视诚信之心的。
(有删改)
1.下列对于“包装与炒作”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包装”“炒作”二词常出现于产品营销、文化娱乐等领域。
B.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前,“包装”主要倾向于实用性。
C.商家、经纪人、媒体进行包装与炒作,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价值。
D.对于包装和炒作,我们要持有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评论其好坏利害。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现象不属于“包装与炒作”的是( )
A.给本来普通包装的低价产品加上豪华的外壳。
B.一些服装商将本土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
C.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书画作者,为提高身价,极力向名家靠拢。
D.让某书的作者先拥有一定的称号或身份,然后推出其作品。
3.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包装”一词做动词,可以理解为包扎产品,也可以理解成装饰打扮与美化。
B.名人的包装和炒作花样繁多,比起产品的包装和炒作,更具有欺骗性。
C.包装和炒作具有宣传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作用,因此,一些商家、经济人、媒体利用包装与炒作谋取利益。
D.包装与炒作,是不讲诚信的表现,是一种忽悠,会把善良的人拖进泥坑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