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三年第四次月考语文科试卷
-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13200字。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12-13学年高三年第四次月考 语文科试卷 (2012.12)
说明:(一)本试卷共五部分18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三)命题人:芗城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
(1) 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2)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 桑之未落, 。(《诗经•氓》)
(6)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西湖七月半
[明]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灯火优傒 优良 B.竹肉相发 歌喉
C.茶铛旋煮 不久 D.轿夫擎燎 火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五类看之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C.簇拥而去 鲤趋而过庭
D.笑啼杂之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3分)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