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教案
  醴陵五中 李根云
 教学目标
 1.	认识剧中周朴园、鲁大海、侍萍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	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电影片段
 教学设想
 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	简介曹禺及〈〈雷雨〉〉
 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具有突出地位的多幕话剧,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剧情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