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ppt16
- 资源简介:
共15张。2012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观摩课件。有配套教案约4040字。
《呼兰河传》(节选)
教学简案
授课教师:盐城市初级中学严慧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设想】
萧红的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如何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感悟语言、运用语言,是我这堂课思考的重点。教学内容设计力求基于学生的能力水平(维果斯基“就近发展区”),课堂环节推进力求呈现难易梯度。并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表达和竞争的舞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设计朗读”环节,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学生自己设计的朗读,表达了学生对作品的“元体验”(最本初的体验),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展示,搭建一个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平台,更是学生对童年的重温、对幸福的重温——学习、品味语文,让人幸福!学习而使人幸福,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鉴赏语言”环节,脱胎于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积累、品味、运用,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积累语言”属于学法指导范畴。通过摘抄、品析、续写等手段,训练学生逐层深入鉴赏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会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的目标。
对作者背景资料的引入,是为了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作品,理解作品,更深层次地体会作品的主旨,让更多地学生关注作品,关注文学,关注那个时代下的人文状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简介萧红导入。
2. 初步感受“这是一个的园子”。
二、诵读课文,加深理解
用儿童的视角看园子,为你喜欢的语段设计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朗读。
三、品读词句,鉴赏语言
1.积累语言
2.理解语言
3.运用语言
四、知人论世,理解主旨
1.理解祖父这个大花园的象征意义。
2.寄语萧红,结束全文。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课后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节选)详案
课前播放音乐,营造读书氛围。(幻:课前准备:大声朗读,预习课文)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萧红吗?有没有读过萧红的文章?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萧红(课件)。
(幻)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曾被鲁迅称之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她,在流亡之际,患病期间,完成了艺术上的巅峰之作——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
她,就是女作家萧红。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出自于她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节选部分。这篇文章你们已经读过了,有什么感受?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请大家先谈谈。(喊3-4位学生)
(点评:(强化学生发言中的某一点)是这样的吗?再读一读。/很质朴/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2.显然,同学们预习得都不错。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老师有一样的感觉,童年的生活总有那么一个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活动舞台,你看,鲁迅的童年就生活在百草园中,那里有“油蛉的低唱,蟋蟀们的弹琴”,萧红的童年生活在哪里?——大花园。(板书)
那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子呢?(出示幻灯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大花园。
课前我们不是预习过课文了吗,如果大家不看书,能否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大花园中的哪些自然景物?
明确:
动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羊、蚯蚓、蝙蝠等;
植物:樱桃树、李子树、榆树、小白菜、狗尾草、韭菜、谷穗、花、黄瓜、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