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11/12 10:26:4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9小题,约7680字。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轶崔洋张倩审题人:纪少昆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热”与文化自觉
  ①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汉服”的流行;从“读经”的热情,到“讲古”的电视时尚;从通过“晋商”发掘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走出去”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这种“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②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挨打”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③因此,这一波的“传统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当然,“文化自信”必须以一种“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克服传统的“空洞化”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复古”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
  ④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30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⑤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
  ⑥第三,“传统文化热”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
  1.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
  B.新的“传统文化热”不但体现在“祭祖”、“读经”、“汉服”等的历史具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
  C.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D.新的“传统文化热”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传统热”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整体需求。
  B.我们若能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
  C.“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
  D.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和前提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打破以往对“传统”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传统”的范畴。
  B.在目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
  D.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一定能推动对传动文化的继承,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指责。
  二、文言文阅读,回答4—7题。(共19分)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韩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①。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
  4.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畏恶:害怕、嫉妒
  B. 高帝以陈平计以:用
  C. 居常怏怏怏怏:怀疑
  D.素与信善善:友善、交好
  5.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信初之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项王死后,亡归信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C.欲谒上,恐见禽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D.高祖且至楚臣死且不避
  6.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7.翻译课内文言文的句子。(共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8.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前两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雨巷》)
  3. 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再别康桥》)
  4. 夫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