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6题,约10230字。
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用:150分钟
注意:选择题按题号填涂在机读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档案(dàng) 校对(jiào) 怯懦(qiè) 始终不渝(yú)
B.开拓(tuó) 粳米(gēng) 模样(mó) 曲肱而枕(gōng)
C.脚踝(huái) 模型(mú) 辍学(chuò) 焚膏继晷(guǐ)
D.渣滓(zǎi) 颀长(qí) 恪守(kè) 一蹴而就(c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谈笑风升之间,不可一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
B.亚里士多德出身在希腊北方毗邻马其顿的小城斯塔吉拉,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三段论自始至终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中。
C.拿破仑无论身材、思想、性格都不像法国人,他的外表近乎严谨的罗马人,他缺乏法国上流人士的轻快、优雅、幽默、慧黠,也没有他们高雅动人的风采,他的兴趣不在享受人生而在征服世界。
D.中国古代也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凭心而论,有些制度还是蛮不错的;但在法治观念阙如的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会变得可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检验结果,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四川省汶川县的映秀镇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依山傍水,秀色可餐,名不虚传,可在“5•12”特大地震中却变成了一片废墟,几乎面目全非。
C.金黄、水红、纯白和深紫的各色野花,热烈绽放,五光十色,开满路旁、草丛,织成一条条一方方美丽的彩色锦缎。
D.近几年,黄河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的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一些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城市拥堵顽疾与公务车使用强度高有多大关系的争论虽然尚在继续,但多年来公车滥用问题是造成群众“心堵”的重要原因之一。
B.他们经过艰苦劳动,在本来是蛇虫蜿蜒、荆榛遍地的荒凉小岛上面,建起了坚固的营房。
C.特异功能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的背后是真理还是谎言?科学,让我们只能作出否定的回答。
D.省政府认真总结造成这种落后局面的原因,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树立起依靠科学技术加快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结 ”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 “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 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 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①③②⑤⑥D.④③②⑥①⑤
6.请在横线上补写出下面语段的结论。(不超过15字)(4分)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占72%,天然气仅占3%。天然气消费所占比例远低于25%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8.8%的亚洲平均水平。目前世界人均消费天然气403立方米/年,而我国仅为25立方米/年。我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油气田开采和发电等领域,而居民用气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到11%。其他多种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发展缓慢,更谈不上进入普通家庭消费。由此可见, 。
7.下面是一封署名为“一名高三学生”的信,信中有五个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5分)
尊敬的王教授、叶教授:
您们好!
我认真审阅了两位发表在2011年3月21日《西子晚报》上的拙作《高考政治热点分析》后,获益匪浅。从此我在政治复习方面的方向和重点都更加明确了。不过我还有一点担心想向两位教授赐教:今年高考的文综试题会不会回避这些内容?专此,祝
不断进步!
一名高三学生
2011年3月27日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殷鉴”一词,出于《诗经•大雅•荡》,全句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鉴者,镜也。意谓:殷纣王不借鉴夏桀王之亡而导致自身败亡的历史教训,就在不远之前。《荡》“序”云:“《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诗的作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历史学家,他眼见周厉王的统治偏离了正道,忧心忡忡,告诫周天子莫蹈商纣王的覆辙。历史的发展证实了“殷鉴”理论的正确:厉王以后,陵夷而至幽王,皆不以“殷鉴”为然,终于导致西周的灭亡。
“殷鉴”这一理论的诞生,说明先民们早在西周对历史的功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殷鉴”虽然是个了不起的理论认识,但是,以今日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