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鲁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10/28 23:02:1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6900字。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艰深,三是必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透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
  教学要求与目标:
  1、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提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课时安排:2教时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背诵默写全文。检查作业并纠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板块。学习这个单元,注意从经典中获得教益,学习思想观点的表达,学习朴素的文风,学习生动、清晰地阐述抽象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学《劝学》。
  二、检查预习: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óu) 虽有(yòu) 槁(gǎo)暴(pù) 砺(lì) 参(cān)省 (xǐng)乎己 知(zhì)明 跂(qì) 生(xìng)非异也 跬(kuǐ)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螯(áo)
  三、简介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述又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和孟轲虽然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他在性善说上和孟子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要通过后天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为善。
  四、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
  1、诵读
  2、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劝学——劝勉学习。劝,劝勉。《劝学》本文是原文的节选,原文比较长,本文选了前面的部分内容。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①,从   于②,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③比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