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
【学前导引】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人们把皇帝尊为“天子”,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是圣旨,即使说错了,人们也要毫无怨言地遵照执行。在这种王权高于一切的社会里,人们也逐渐养成一种奴性性格,对皇帝、对上司要毕恭毕敬,无条件服从。在这种社会里,如果遇到一个开明的君主,百姓的日子还可能会好过一点;如果遇到一个昏君或者暴君,那老百姓可就要遭殃了。本文就是以假设的方式,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学习本文的构思。
3.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聂绀弩(1903~1986)散文家、评论家。湖北京山人。1923年在缅甸任《觉民日报》《缅甸晨报》编辑。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2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20世纪30年代中期,先后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和杂志《海燕》。抗战期间编辑杂文刊物《野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婵娟》《沉吟》《巨象》《海外奇谈》《聂绀弩杂文集》;诗集《元旦》《散宜生诗》;短篇小说集《邂逅》《两条路》;文论集《中国古典小说论集》《高山仰止》等。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
·字词储备
光景:①时光景物。②境况;状况;情景。③表示估计。本文中用的是第二种意义。
德行(xínɡ):道德和品行。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谄媚(chǎn mèi):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畏葸(xǐ):畏惧。
·课文剖析
1.内容结构梳理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杂文,通过“我若为王”的种种假设,猛烈抨击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出话题。作者由一个影片的名字产生了种种联想,想到自己真的做了王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一方面表明自己对王的态度:根本看不起王,它是封建的残物。另一方面“假定又假定”,自己为王以后世界会成为一种什么光景,从而引出下面的话题。第2~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细致地描绘了“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作者分别设想了“我的妻”“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和“我”自己的情况。由于“我”已为王,所以妻、儿子、女儿都跟着得势,即使他们没有任何德行,是一无所能的白痴,长得如何丑陋,都会被人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我”的尊长、师友以及众人都在“我”面前低头。这里,作者用愤激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在王权统治下人们的一种畸形心理。第6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指出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情况,就是“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可见“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已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第7~8自然段,写作者的愿望,从而表现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恶痛绝。作者希望把所有的奴才全部消灭,让世界变成一个平等、民主的世界。
综观全文,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恶痛绝,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平等和民主思想的渴望。
2.写作方法借鉴
①语言犀利深刻。作为杂文,本文的语言可以说是锋芒毕露,真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是匕首,是投枪”,一语中的,不留情面。如第1段中写自己对王的态度:“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权贵的蔑视。再如“纵然没有任何德行,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旧是太子或王子”等,用极为愤激的言词揭露了王权统治下贤愚不分、黑白颠倒的丑恶现象,再如“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则又深刻地揭示了为“王”者的可悲与可怜。
②反复手法的运用。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反复的主要作用是强调、突出某个意思。本文在设想“我”为王的种种情况时,就运用了这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