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消歇的追寻
——关于七年级语文(下)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
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 顾坤明
消歇:
1.原本清晰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方向(工具性、人文性之争不绝于耳,各种所谓的教学方法甚嚣尘上,新课程又使许多政客式人物粉墨登场,摇身一变而为新贵);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地位日渐衰微(母语教学因为强调其所谓的人文性而沦为一些学科进行所谓思想教育的随身婢女;又因为强调其工具性而演变为另一些学科或线性思考的粗使丫头);中学语文教学因追随所谓的主流而无所适从,特别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几乎成为教材、教参和练习卷的可悲的木偶式工具(教师们失去了思想的空间,甚至也不需要思想,但是,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何以为人!);有的又舍本逐末而在细微末节上陷入技术化的泥沼……
2.无所适从感导致疲劳感,但疲劳又难以消歇,社会发展使我们驶上了高速单行车道。
3.新课程面临许多新问题。(从教育教学理念到具体的教学行为)
所以,我们不能不“追寻”。
追寻:教育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语文学习规律
教育:人(追求文明)——教师(传承文明)——语文教师(以语言——言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结合体来传承文明。梁启超: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呼吁人文精神,强调个性意识、自由意识、创新意识,强调文学性,强调语感,强调大语文。)
学生是生理、心理相结合的社会人!(学生和教师都是生理心理的:爱因斯坦——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立人:立现代人;从国民精神上立人;立个性自由的主体之人;但是,传统的博取功名的观念以及新的功利观念和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之间的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可见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这是教育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从理想的角度看,一旦选择语文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就无法回避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