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魏君问贤”导写
- 资源简介:
约3090字。
新材料作文「魏君问贤」导写
改编:XY888
【文 题】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据记载,魏国国君魏圉向孔斌询问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完美无瑕的君子,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那么鲁仲连勉强算一个。”魏王摇头道:“鲁仲连恐怕也算不上,此人表里不一,他的行为举止都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并非本性的自然流露。”这时,孔斌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即人都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管他真心还是假意,假如能不停地这么做下去,到最后习惯成自然,就成了君子。
根据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 写】
解读这道文题,首先要把握材料的命题指向,做到含意准确,直抵靶心。作文材料的解读方法很多,其中一种,就是明确命题人的情感倾向,即命题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顺着这种倾向去思考,就可以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命中十环。例如本材料中魏国国君询问“谁是天下高士”,当孔斌推荐鲁仲连后,魏王认为鲁仲连的行为举止都是装出来的,摇头否定。“这时,孔斌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这里的“经典”,明显表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即对“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观点持赞成肯定态度。那么,文章的立意就要跟这种观点高度一致,不能偏离,否则,就可能有偏题离题之嫌。孔斌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材料里做了清楚的注解:“人都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管他真心还是假意,假如能不停地这么做下去,到最后习惯成自然,就成了君子。”这个阐释表明,凡事(从材料中可知,所做的一定是善事)只要去“做”,无论事大事小,不管真心假意,就值得肯定。这里的“做”,还必须注意一个“量”的问题:做做停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行,一定要“不停地这么做下去”,这样,“无心”就可能变成“有意”,并且成为一种习惯,“伪君子”就变成“正人君子”了。倘若如此,真是善莫大焉,何乐而不为呢?
【佳作展评一】
“假面具”后的自我
陕西商南高中 姚高阳
当虚伪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当造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优秀已经成为一种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我不禁在想,撕下了“假面具”后的人们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