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6890个字。
《隆中对》教学实录
说明:本组三课时实录不是一次性上完,非一人完成。
参考资料:隆中对原文----陈寿
本课资料集:http://www.thn21.com/teach/6142.html
师:在三国的星空中,刘备和诸葛亮是两颗璀璨的明星。今天,就让我们赴隆中,去茅庐,拜千古英雄,赏安定天下之对策。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看看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朗读和提问,教师强调要在反复朗读后结合前后文突破难点。)
生:“此诚不可与争锋”的“诚”如何讲?
师:读,去掉“诚”读一读,再加上“诚”读一读,通过比较就懂了。
(生有“诚”无“诚”各读了一次,果然明白了。其他提问略。)
师:现在请你用成语或者四字短语来分别点评你眼中的刘备和诸葛亮。想好了就写到黑板上来。
(生讨论,然后陆续上黑板板书。如对诸葛亮的评价:热爱劳动、热爱音乐、内敛自信、政见远大、精通史实、未卜先知、一表人才、高瞻远瞩、足智多谋、闲云野鹤、深谋远虑、狂妄自大、淡泊名利、怀才不遇、名扬四海、明察千里等。)
师:现在大家紧扣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些词语是不恰当的?
生:“名扬四海”用得不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还不出名呢!
师:你在原文中能找到证据吗?
生:第一段不是说“时人莫之许也”,意思就是说当时的人并不了解诸葛亮。他怎么会名扬天下?
师:很好。“时人莫之许也”是一个倒装句,大家看注释的时候要仔细。
生:“热爱劳动”和“热爱音乐”怎么讲?
生:开头不是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吗?他亲自耕田,还喜欢唱歌,这不就是说他热爱劳动和音乐吗?
师:哦,《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地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
生:我觉得要理解这个句子,必须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思考。
师:这个建议很好。咱们来把这两个句子合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了两遍。)
生:诸葛亮既然自比管仲、乐毅,那他就是希望成为像管仲、乐毅一样建功立业的人。他躬耕陇亩恐怕不是因为热爱劳动吧?
师:有点儿意思了。那他为什么要耕田呢?
生: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隐居,是怀才不遇的一种表现。老师以前不是讲过古代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吗?那个时候诸葛亮还没有找到施展才华的地方,所以就只能在隆中隐居了,这不是热爱劳动的问题。
生:刚才老师讲解了《梁父吟》的主题,我觉得陈寿专门写这么一笔是为了说明诸葛亮虽然在隐居,但是他一直关心天下大事,他是借古抒怀,表达他对时事、战乱很关心,这和唱歌无关。
师:好极了!
生:“闲云野鹤”也用得不对。“闲云野鹤”是指特别轻闲自由、无拘无束的一种状态,诸葛亮既然想像管仲、乐毅一样建功立业,怎么可能是“闲云野鹤”呢!
师:妙极!我们看看徐庶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读出句子。
(生读“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