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作文语言表达的“瓶颈”(二)
生动、形象(上)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孙世华
作文语言是否具有文采,是一篇文章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重要一条。虽然“朴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文采,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这是对文采更高形式的要求,它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追求。对于高中生来说,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训练,将自己平时储备的语言材料灵活入文,增添文章的亮色,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要想在考场上文思泉涌,信手拈来,平时就得有大量的阅读、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探索。“操千曲而后晓声”,写作即是同样的道理。
一、遣词,词语要生动
1.精心选用动词。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运用得妙,能使文章的表述精确、鲜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运用得有灵气,能增强文章的气韵,给人以美的享受。前者如史铁生之《我与地坛》描写地坛:“400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由坦荡。”“剥蚀”、“淡褪”、“坍圮”本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而作者却突破常规,使它们带上了宾语,准确而又形象地描述了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时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后者如翦伯赞之《内蒙访古》描写原野:“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作者连续用了“拖”、“躺”、“沐”三个拟人动词,把这片原野刻画得恬美而又有生气,化静为动,有光有色,语言形象生动,极富生命之气韵。
请看下面的文句,对比修改前后的表达效果:
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第一次留在了我的心头
改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感光”是摄影术语,表明祖国已装在我心中,但比直接表露要优美的多。
低垂的天幕压在我的胸口,我的心灰暗、沮丧。
改为:低垂的天幕压在我的胸口,灰暗和沮丧撕裂着我的心。“撕裂”表达了苦闷无助、失落伤痛,仿佛心被撕开流着殷红的血的情景,而且“压”、“灰暗”、“沮丧”用得准确生动,把郁闷发挥到了极致。
学生们疑惑的眼,使班主任停住了脚步。
改为:“一道道幽怨的眼神凝成线、织成网,网住了班主任的脚步。”把无形的眼光写的有形,生动而且别致。
2.精心运用叠音词。叠音词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音乐美。如朱自清之《荷塘月色》描写月光:“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如果说,仅仅把月光比作流水不算稀奇,那么一个“泻”字配上“静静地”这一叠音词,就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而下,又无声响,这种似有声响而又无声响的幽美意境,宛如一幅优美的图画,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思。
精心运用表色彩的词。表色彩的词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绘画美。如朱自清之《春》描绘春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连锁关系,写景物色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着春之生命舞动的美感,烘托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