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19 5:08: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说课稿】
故 都 的 秋
广东汕头澄海中学 姜勇军
一、 说教材
1.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在鉴赏阅读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做到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扣住散文的特点,从品评鉴赏散文的方法的角度进行点拨。
2、文章特点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不同的文人,不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审美需求,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正合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在他个人的独特审美情趣的支配下,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清,更有一种对充满文化意蕴的故都之秋眷恋不已,不惜多次拿南国之秋与之对比。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多次用到对比、呼应手法。
 
3、说作者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3.4逃避国民党威胁,由上海逃至杭州,过着一种隐逸于山水间的生活。与丰子恺、周作人并称“三隐士”(在文章中这种隐逸、恬淡之气有所体现,同时,忧国忧民却不得不逃难,报国无门的孤独、落寞在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渴望解脱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有类似的哀愁。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独特的故都秋色,抒发了内心的感伤和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散文的鉴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