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小题,约7950字。
蓝山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总分:150分时量:120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的字读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神龛(kān ) 咂摸( zā ) 酾酒临江(shī) 横槊赋诗(shuò)
B. 落子(lào) 巉岩(chán)前合后偃(yàn) 智者乐水( yào)
C. 罪愆(qiān) 丹墀(chí) 相与枕藉( jiè ) 山川相缪(liáo)
D. 谂知(shěn) 玉醅(pēi) 过蒙拔擢(zhuó) 夙遭闵凶(mǐn)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他报怨了大半天了!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句实话:咱们得添人!
B.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C.扶清灭洋,我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战!闹来闹去,大清国到底还是该亡了。
D.走,找个地方喝两蛊儿去!一醉解千愁!王掌柜,我可就不让你啦,没有那多钱。
3.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B.三爷,你说得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咱们也都得忍着点。
C.好啊!好啊!你可收拾得好啊!大茶馆全关了,可就是你有心路,能够随机应变地来进行改良!
D.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相继关了门。“裕泰”是凤毛麟角的一家了,为避免被淘汰,它改变了样子。
4.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句是
A.《茶馆》为了表现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戏剧冲突),以茶馆为统一的地点,集中了三个社会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B.它用一连串特写场面,把许多场面、片断集合在一起,展览各个时代的人物,揭露了人民和旧时代的尖锐对立和矛盾。
C.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反对以神为本、宣传“人权”的思想。
D.古代戏曲继承了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的艺术传统,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5.下面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A.是你们让我冒着大雪出去。
B.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
C.我被你们逼着冒着大雪出去。
D.我让你们逼着冒着大雪出去。
二、现代文(社科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传统戏剧与诗歌的互渗与兼容
“戏剧”一词见于晚唐杜牧的《西江怀古》“魏帝缝囊真戏剧”,本义为儿戏玩笑。现代概念的戏剧,古代通常称为“戏曲”,甚至简称为“曲”。
戏和曲本属不同概念。正如前人指出的:巫尸歌舞、庙堂颂诗、汉魏六朝乐府、隋唐宋金的大曲、法曲、唱赚、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之类是“有曲无戏”,俳优侏儒、百戏角抵、代面拔头、参军苍鹘之类是“有戏无曲”,因而均不得称为戏曲。然而宋元以下的戏剧论著却相率将融合歌舞和古剧而成的戏曲,即戏文杂剧传奇之类,一言以蔽之曰“曲”,并将“戏曲”和承唐诗宋词而兴起的新体诗歌——散曲,也一例以“曲”称之,并形成“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流行说法,从而使得“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一代之文学中,惟有“曲”成为包含诗歌(散曲)和戏剧(杂剧)两种文体的特殊复合概念。
古人明知戏曲与诗歌有别,而且戏剧也并非绝对离不开曲,又何以呼戏为曲,视戏为诗,以致在体式沿革、审美格调上,都将二者混同?原因固然繁多,然究其大端,则在于诗歌与戏剧的共同渊源,以及分道发展中的相互渗透与兼容。
从宋元戏文、元杂剧、明清传奇诸作文本形式看,诗歌对戏剧的渗入,大致有结构的嵌入、词语的蹈袭、体制的牵引和情韵的移用四个方面。结构嵌入指整个诗篇嵌入戏剧结构,这是诗乐互渗的外在直观特征。此外,诗歌对戏曲篇章结构的渗入,还表现为将诗词的词句大量用于唱曲或说白,以致无论戏文、杂剧,都充斥着似曾相识的唐宋诗词的语汇乃至成句,使众多佳句美词如聚会般纷纷涌现。这种渗透不仅直接影响剧本的文字结构,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戏剧语言的内在美学趋向。
从创作宗旨说,传统诗词与剧曲本有自叙和代言的区别:前者旨在自抒胸臆,后者则旨在代剧中人立言。钱穆分别称二者为内倾性和外倾性。但剧曲和诗词合乐、用韵、格律诸方面又遵循共同原则,以至外在形体所制约的美学蕴涵韵趣,随着乐、韵、律的渠道由诗歌渗入剧曲,乃至宾白。戏剧本以情节冲突揭示生活主题,戏剧语言过分强调抒情而淡化情节,难免导致剧本“可品”而不“可观”,以致影响舞台演出效果。但是强调抒情也给戏剧的舞台表演艺术开辟了新天地,像后来京剧中的《女起解》《三娘教子》之类“唱工戏”,不重情节变化而重在情味的真挚深厚,正是诗歌的抒情性渗入剧曲而开出的艺术新葩。
戏剧与诗歌的兼容与互渗,早在原始艺术中已显端倪。中国诗歌本与乐、舞同源,由先秦经汉魏至唐宋,诗、乐合一,兼具表演成分的艺术模式被一以贯之地保持了下来。戏剧在诗歌渗入下不断变化其结构、体制、语言、情韵,同时也以其原本具有的通俗性、演出性,或隐或显地影响着诗歌的发展。戏剧在诗歌的牵掣浸润下,不断由通俗而雅化;诗歌则受戏剧的影响,自宋元以后不断由雅而俗地发展。诗歌与戏剧作为不同文体,今天似乎已泾渭分明。但是在文化空前交融,文学日新月异的艺术多元时代,二者的交融互渗仍将按其自身规律延续发展。
6.下面对于中国艺术史上“曲”的指称对象的表述,不恰当的—项是
A.用以指称“戏曲”,亦相当于现代概念的戏剧。
B.用以指称古代“有戏无曲”的一些艺术形式。
C.用以指称融合歌舞和古剧而成的戏文杂剧传奇。
D.用以指称承唐诗宋词而兴起的新体诗歌即散曲。
7.在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戏剧与诗歌的“兼容”“互渗”的一项是
A.诗词的大量语汇和句子被用于戏剧的唱曲和说白中。
B.剧曲和诗词有着艺术形式和美学韵趣方面的趋同性。
C.诗词具有自叙的内倾性,剧曲表现出代言的外倾性。
D.强调抒情而淡化情节,使剧本“可品”而不“可观”。
8.古人“呼戏为曲,视戏为诗”,将戏曲与诗歌相互混同起来,对此原因的分析、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因而没有出现过相互背离、分割的现象。
B.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曲无戏”、“有戏无曲”的现象缺少充分的体察。
C.在二者兼容、互渗的过程中,诗歌处于主流地位,戏剧的影响相对微弱。
D.诗歌与戏剧有共同的渊源,在各自发展的历程中又相互影响、彼此交融。
9.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各种文体的界定一向都很清晰,“曲”的概念的使用,只是一个特例。
B.诗歌与戏剧的互渗、兼容催开了艺术的新葩,二者交融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未产生过负面效应。
C.在艺术流变中,无论是戏剧的“雅化”,还是诗歌的“俗化”,均符合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往往较微妙,进入艺术多元时代后,诗歌与戏剧能否兼容互渗,不宜轻率地下结论。
三、文言文阅读(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贾岛
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遵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时禁僧午后不得出,为诗自伤。元和中,元、白变尚轻浅,岛独按格入僻①,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游心万仞,虑入无穷。自称“碣石山人”。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嵩丘有草庐,欲归未得,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