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柑者言》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5580个字。
卖柑者言
沈华英
【教学目标】
1、 积累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 体会寓言体散文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如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对比的手法。
3、在讨论中,体会以柑喻人,借柑讽政。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是元末明初负有盛名的诗文作家,在《诚意伯文集》中共有二十卷。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元朝末年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卖柑者言》一文,来自生活,高于生活;以小见大,入木三分;语言生动准确,构思独特新颖,深刻犀利,击中要害,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教师在教学中以“读”来走近文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时可以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让学生读读—想想—译译—评评,通过在教师点拨下朗读关键句来整体感知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揣摩人物形象,在朗读中体味到文章层层深入的思想;在朗读中体味到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借助朗读,疏通句意,体会本文寓言体的特点。
2、 难点:体会刘基高超的思辨艺术。
说明:
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意。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寓言作品,说出其特点,然后分析本文寓言体的特点。课文里的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所以设计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朗读点评为主要教学形式,调动声音、行为、神态等因素,活跃课堂气氛,体验感知古人言语背后的思维智慧。教师重点要让学生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刘基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以柑喻人,借柑讽政,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相信好多同学都听过,但不知你们是否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及它的意思。
2、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个成语的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刘基的这篇《卖柑者言》。 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从学生熟悉的成语故事入手,能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下面要教授课文有了感性的“浅认识”。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结合课文注释(1),请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要求:在50字左右,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忌照读下载的资料) 交流资料,需补充落实有关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并不得志。自26岁出任江西高安县丞,长期充任江西行省椽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枢密院经历之类从七品、七品小官,后来虽小有迁升,一度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但旋即仍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浩然之气受到抑制。加上此时全国性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他面对现实,逐渐认识到元朝灭亡、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之势。于是在48岁那年弃官在家乡武阳隐居,著《郁离子》2卷。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
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是元末明初负有盛名的诗文作家,所著《诚意伯文集》共有二十卷。他由于经历了元、明两代政权更迭的纷扰动乱,阅历较广,特别由于他对元末统治者腐朽堕落、贪婪暴虐的反动本质认识较深,憎恨甚切,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自然也就或多或少地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他作品中的不少篇幅就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以及他们压榨掠夺人民的罪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卖柑者言》即是其中一例。 在肯定学生收集的资料之余,教师要及时对信息进行删选,强调与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