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蝶者》公开课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3160字。
《捕蝶者》公开课教学实录
蒋 波
一、说明:
1.授课时间:2007年12月18日上午第四节
2.地点:高二8班
3.课文是粤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
4.教学水平评估公开课
5.课前已预习20多分钟。学生用小纸条提出许多问题。我先期做了归纳整理
二、全程实录
(上课)
师:请背诵李商隐的《锦瑟》
生:(齐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师:庄生是一位梦蝶者,他梦蝶,是天人的合一;今天,我们还将见识一位梦蝶者,他因为“迷蝴蝶”而梦蝶,不仅梦,还去捉,是位捕蝶者(板书课题,打出多媒体蝴蝶图)
师:(打出《捕蝶者》一书的封面和作家筱敏像)从左图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是《捕蝶者》的书皮。
师:水之皮为波,书之皮为书皮吗?
生:(笑)不对,为封面。
师:对。左图告诉我们《捕蝶者》不仅是一篇文章的标题,也是一本书的标题。这本书是她(筱敏)写的,她是广东本土的一位思想敏锐的作家,年轻吧?不过和我同年,1952年出生。我们作了预习,我把大家提的问题作了梳理,其中一些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师:(图示)《捕蝶者》改成《捕蝶记》不好吗?
生:(静场思考后)《捕蝶者》重在人,《捕蝶记》重在事情的过程,而作者是重在对人的表现和批判。
师:很好。但是,本文没有事情的过程吗?
生:有。
师:这个过程可以看成一些怎样的片段?
生:可以看成准备、捕蝶和做标本。
师:很好。大概的段落位置是怎样的?
生:(学生划分片段)
师:我把大家的意见整理成这个图(板书):捕蝶准备——捕蝶经过——制作标本。有过程;但是作者的意图是在人身上,作者是通过过程来写人。这位捕蝶者有什么特点。
生:他是一位很专业的专家。
师:继续谈。
生:我认为捕蝶者是个很有经验的很专业的人,从“你不必看,便知道猎物在网内了,手腕轻抖扭转纱网,封死网口……”可以看出他捕蝶的动作十分娴熟。
师:是,我甚至怀疑筱敏就是一位捕蝶者。
生:他很敬业,在捕蝶时追求美的永恒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