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8/14 15:41: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480字。

  人教版必修1《包身工》导学设计
  广东省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 曹殿成
  一、教材、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勤读、好思、善悟与质疑、探究的习惯,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包身工》思想深刻、构思讲究、表达典范,是培养阅读能力与学习习惯的一篇好课文。然而就一般高一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文化素养来看,学习这篇课文,在内容把握、语言体味欣赏,特别是在社会时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体会上会有较大的难度和距离。因此,宜恰当设计学习方案,引导学生学会、会学、学有收获。
  二、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正确把握全文内容,构思与线索,欣赏语言表达。
  2.难点:把握全文构思与线索及其匠心。
  3.疑点:课文暴露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的确定与完成的途径
  课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的确定,其一是依据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如何写的和写作意图,即该篇课文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什么,我们学习什么?及其在本册教材,乃至整个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其二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百科知识积累及其学识。《包身工》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是一篇比较重要的课文:它构思独到,场景描写生动逼真,语言以及修辞运用讲究,真实的反映了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突出语文课“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任务。可以通过熟读课文,把握内容、赏析表达手法和品读语言来学习。设为“难点”的学习内容,主要的估计是本文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复杂:作者将包身工生活与做工遭遇的生动描写和包身工制度的产生与罪恶的(抽象)揭示,通过主(时间)辅(背景材料与抒情议论插入)两条线索巧妙的交织安排,不但避免了文章行文的板滞,而且收到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于前,而释疑、议论和抒情于后的艺术效果。这个“难点”,可以首先运用简单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把握。例如:这些女孩子是什么人?为什么居住在这样的处所里?她们吃的为什么这么差?她们为什么没有不做工的自由?进而探求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匠心与艺术效果。学习构思和结构文章。作为“疑点”学习内容的确定,主要考虑到今天的学生对30年代中国式微,特别是中国经济状况等知识的了解不多,对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联系的不自觉,加之对今天某些农民工问题与历史问题尚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而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沟通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有必要讲清楚“包身工”制度与今天农民工问题的本质区别,以提高学生的学识。
  三、自主学习过程
  (一)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
  (1)读准课文中每个字的字音,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而常规的任务;
  (2)读准字音的方法:一凡是遇到生字或自己读不准、发音迟疑的字,就马上查字典;二认真听读。积极积累。
  2.理解词语
  (1)自己没有见过的词语,包括方言,随时积累,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2)课文中有关词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第一、要认真看注释,随手查词典;第二、要善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推断(依文断义)。
  3.把握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内容,并动笔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把握课文内容是训练理解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是促使我们理解课文时要缜密思考,并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