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创新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6/27 23:49: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380个字。

  《马说》创新设计
  张国生
  (一)
  【创新设计】
  《马说》这一课的教学步骤:
  1.正音读“马”
  2.读文译“马”
  3.品文问“马”(答问,深入理解课文)
  4.执卷诵“马”(指导朗读和背诵)
  5.掩卷记“马”(归纳、整理和记忆本课知识要点)
  6.身边寻“马”(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
  7.涉世论“马”(还原为“人才论”,谈自己怎样在逆境中成为千里马)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基本上概括了本课知识要点和能力训练要点,而且:①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②兼顾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的与训练。③兼顾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等因素。④联系社会生活,利于学以致用。
  说明:“正音读马”等小标题非我独创——2004年我校承办“大语文教育”研讨会,会上安排王乐老师用我的课件《马说》上公开课,王老师和其他老师研究,将原来的小标题改成这种形式,后来我又做了进一步修改。这些小标题可以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二)
  【创新设计】
  “品文问马”阶段,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本文论点是哪一句?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关于人才的主张?为什么采用这种论证方法?等等。我认为对学生最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是:
  “文学即人学”,《马说》中的马,其实是人。那么,马、千里马、常马、伯乐,以及《马说》的每个文句,都有其寓意。请你填表说明下列词语的寓意。
  课文词句                 比喻义
  1.马 
  2.千里马 
  3.常马 
  4. 伯乐 
  5.《马说》 
  【设计意图】
  这个设计,体现了我的“人学教育”的思想。这里所说的“人学教育”其实就是文学教育。因为“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总是围绕着一个“人”字,把“人”作为中心。它可分为三类:一是记人生。即描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为记叙性文学作品。二是议人生,即发表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见解,给人以启示、以指导。是为议论性作品。三是抒人情。即抒发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喜、怒、哀、乐。是为抒情性性作品。《马说》属于其中的第二种,虽然名为“马说”,其实是“人才说”、“人才论”。
  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忘记对学生的“人学”教育。“人学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人学”了解人、认识人,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二是通过“人学”学会做人。《马说》的“人学教育”主要在于前者,同时兼顾后者。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认识人才的价值,认识伯乐的价值,认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野蛮和危害。
  【参考答案】①人②人才 ③平常人,普通人 ④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⑤人才论。
  (三)
  【创新设计】韩愈为什么采用曲笔论人才?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比喻说理的意义与作用,理解课文高超的写作艺术。
  【参考答案】以短文《比喻之花》(作者秦牧)代答案: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精警的比喻真是奇妙!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