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创新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6/27 23:37: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660个字。

  《爱莲说》创新设计
  张国生
  一,独特的“导入”
  我一向重视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为什么?
  语文教学面对的一大问题,是学生不感兴趣,尤其是非重点学校的学生。重点学校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习惯好,自控能力也强,也许不需老师特别考虑培养兴趣和动机的问题。但非重点学校就不是这样了,那里的学生都是被重点学校刷下来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情绪,动机、兴趣、学习习惯、自控能力都存在各种问题,又普遍讨厌语文……需要语文老师们“哄”着他们学习。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张孝纯先生的伟大之处,就是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就确立了一个原则——立足非重点学校。他要使“大语文教育”实验面向大面积的普通学校,使实验的经验有向各种学校推广的可能。所以他从省重点中学调到非重点中学——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始终在非重点学校进行。这意味着,实验的难度要大大提高,参加实验的教师不但要甘于吃苦,还要忍受比重点学校低得多的经济待遇和社会评价。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非重点学校吃了不少亏,但是在教学艺术的提高方面我们也沾了“光”——恶劣的环境、较差的生源更能逼着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以笔者为例,这种生源和环境使我比重点学校的老师更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重视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兴趣和强化动机——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哄”着学生学习,而且在这方面探索出一套方法。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功底,主要不是表现在传授知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所以谈这一课到创新设计时,我先谈谈自己的导入方法——怎样“哄”学生学习,怎样“激发、唤醒和鼓舞”。
  1.用自己“行万里路”的经历导入
  我向学生介绍,张老师游览济南大明湖,正逢举办济南市第19届荷花艺术节,大门口挂着醒目的横幅(提供图片)。注意,已经举办19届了,大概是每年举办一届——荷花真受重视啊!
  大明湖内竟然还有一个“藕神祠”,供奉荷花女神(图片)——荷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地位好高啊,竟然还有专职的女神!
  2.网上有许多荷花摄影艺术作品——欣赏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3. 互联网上竟然还有几个“荷花网”,其中有摄影,有书画(点击进入)。
  为什么人们这样喜爱莲花?由此引出《古人笔下的“莲”》: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与一篇文章有关——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这样的导入需要占用一些教学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环节上耽误的时间,你完全可以在其他环节上补回来。实践证明的确是这样,这一课,学生始终怀着强烈的兴趣学习。不仅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喜欢语文老师了,喜欢语文课了,肯用功了,不怕吃苦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这不是老师的最大收获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