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ppt135
- 资源简介:
课件共16张,文字资源约2160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的
1.欣赏小说情节之巧妙
2、理解林冲性格之典型,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在作品中的意义,辨证地看待林冲的“忍”
3、欣赏环境描写(雪、火)之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林冲性格之典型,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在作品中的意义,辨证地看待林冲的“忍”
教学难点:欣赏环境描写(雪、火)之作用
教学设想
介绍《水浒》,重点研讨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在分析林冲性格时,抓住他的“忍”做文章,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林冲的“忍”,认识到他的“忍”中有“不忍”,才有最终走向反抗的合理内因。突出林冲的“忍”,最终帮助学生理解《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 用三课时。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细节描写与景物描写之妙。
一、课前观看视频:林冲在进入借宿的山神庙后哪一细节安排颇具匠心?(这一细节是使林冲听得被陷害真相的很重要的的一个动作)
二、探究细节描写妙处-- “掇”之妙
1、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一细节在情节安排上和林冲性格转变上何妙处?
(读p6倒数第5 行“入得庙门”至第11段结束、回忆人物性格、分组讨论回答、派代表回答)
2、明确:从情节上看,这“掇”的一块大石,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把林冲与仇敌隔开,致使门外讲真相肆无忌惮,门内听真相一清二楚,门外放火嫁祸,门内忍无可忍,前后情节显得天衣无缝。从林冲性格的变化看,这“掇”的一块大石是他性格变化的分界线,先前的他一直忍辱负重、软弱动摇、随遇而安、心存幻想,这“掇”的一块大石使他听得真相,之后性格发生突变,最终被逼走上了反抗杀敌的道路。
3、 林冲入得庙门后为什么要把一块大石掇将过来靠住门呢?
明确:风雪很大,天气寒冷
三、探究环境描写妙处—“ 风雪”之妙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风雪”有何妙处?
请读课文中描写风雪的句子,讨论品味对情节、对人物、对渲染气氛的妙处。
(请读P5第7段开头3行,第8、9、10段,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2、明确什么写法及作用。
找出文中描写风雪最典型的句子
A内容
(1)、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2)、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3)、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4)、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5)、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6)、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B写法
正面侧面描写
C作用
(1)、风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渲染气氛: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高潮的来临 。
(3) 烘托人物: 烘托了人物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悲壮。
3、在第12段中,林冲为什么要把那大石掇开?
明确:草料场中大火冲天,林冲心里怒火爆发。
四、探讨环境描写---“火”之妙处
1、“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在最怕火的地方不厌其烦地写“火” ,这“火”有何妙处?
2、读下列关于写“火”的主要情节,结合课文中其余情节,分组讨论品味对情节、对人物、对渲染氛围的妙处。
①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大门,一眼就看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老军向林冲进行交割时,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坐下生起“焰火”来了。
②接着写林冲为了御寒要去沽酒,就随手“将火炭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