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鉴赏文题集(一——六)
小说鉴赏文题集(一)
【鉴赏提示】
一方古砚,折射了人心的向背。
荒凉贫瘠的马回头村因为有了一方相传和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有渊源的端砚,便吸引了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的光临。中间有一段专家赏砚的描写,是文中的第一个波澜,看那砚:“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于是来者纷纷希望居为己有,其贪婪之状可掬。但无论来者许以何事,持砚的恒运老人都只是“略略一笑”,“执意不肯出手”。行文至此,文章悬念顿生:荒凉贫瘠的山村,这方珍贵的古砚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然后文章并不就此展开记叙,而是笔锋一转,写新上任的林县长也来到山村,不访恒运老人看端砚,却在村里村外考察,3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捻须微笑。此处一笑,和前文寓意大不相同,是欣赏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文眼”。
然后写3年后马回头村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林县长才为砚而来。在谈论中,方知林县长竟然是精通砚器的行家。此处又掀起文章另一悬念:精通砚器的行家,竟然3年不问此著名的古砚!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差。
到最后,恒运老人愿意无偿把这方无价之宝送给林县长,林县长谈起了包拯的故事,执意不受,感动得恒运老人“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文章至此也水到渠成,点明了中心。
欣赏此文,重点是林县长和恒运老人,线索是端砚。恒运老人的几次笑和心理活动是分析人物的着眼点。而林县长是作者层层铺垫重点刻画的对象,也是本文主题之所在。欣赏时要着意于此。
【例 文】
端州遗砚
郑洪杰
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