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1小题,约11040字。
宣城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8、11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个人的都会死,但是每个人眼中的城市却是永生的。一代延续一代,一个世纪紧接着另一个世纪。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城市如同人体一样,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它也有一个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只是这个有机体的生命周期要比人来得更为漫长。为了改变城市的生长周期,延缓它的衰败过程,城市规划者们跃跃欲试,在城市这个有机体上大刀阔斧、大展手脚。在他们看来,城市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作品,他们在图纸上构筑“理想之城”,然后在实践中进行雕琢和打磨,却忽略了有机体内在的需要和体验。因为,城市不仅仅是由冰冷的建筑物堆积而成的一个简单的物理机体,千百年来,它更是人类生活意义和文化积淀的历史载体。规划者在实践城市梦想、给城市换新颜的同时,无形中抹杀了人们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割裂了城市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渊源,而后者正是城市的命脉和生息。
1959年,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的林奇完成了《城市意象》一书。林奇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社会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三座城市作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雅各布斯在其《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从城市生活的直感出发,分析最微观的城市元素,猛烈抨击以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柯布里耶的“光辉城市”和伯纳姆的“城市美化”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这些美好的城市想象事实上都没有跳出“形式决定论”的禁囿。所谓的城市理性,仅仅就是快速干道、绿化、摩天大楼这些符号下弥漫着的一种热情。在雅各布斯看来,这些思想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忽略了人的城市主体性。她认为,这种思想下进行的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洗劫,它“抽空了城市的精华,大大损伤了城市的元气”,使不该衰败的城区走向衰败,导致了“城市之死”。在1980年的国际城市设计会议上,雅各布指出:大规模规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总是成为牺牲品。时至今日,雅各布斯的城市观点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撇开这些繁复的文字文本,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城市”也经常成为摄影家们的争相表达的对象。在众多关于城市的视觉作品中,日本摄影家北岛敬三以一种统一的拍摄风格拍摄了世界各大都市如伦敦、巴黎、纽约、柏林、东京等的高层建筑林立的纯粹的城市景观。当这些呈现相同的面貌与表情的都市影像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一种全球化的不容分说的推进与世界都市日趋均质化的图景就不可避免地浮现于我们眼前。
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曾讲过,建筑是本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它的意韵。把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如果旧建筑、老建筑都拆光了,那我们就读不懂了,就觉得没有读头。这座城市也就索然无味了。
(节选自《城市的死与生》,《社会学家茶座》2009年第2期,作者赵晔琴)
1.从原文看,下列对“城市之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之死是指规划者割裂了城市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渊源。
B.城市之死是由于建筑师或者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导致的。
c.城市之死是指城市有了快速干道、绿化、摩天大楼等符号。
D.城市之死目前表现为我们眼前的世界都市正在日趋均质化。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峘贬死袁州,因家新喻,遂为新喻人。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是能安其亲者。”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召试中书,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历三司、开封府判官,再迁左正言,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帝幸亳,以劳,迁尚书礼部员外郎。会江南饥,徙江东转运副使,为度支判官。擢知制诰,寇准数改谘所拟制辞,谘不乐,以父留乡里请外,遂出知荆南。会翰林学士阙,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