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5/3 15:57:5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80个字。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乐至实验中学梁军
  一.教材内容
  《给女儿的信》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她是世界著名教育家、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回信,在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借祖母给自己讲的童话故事,回答了女儿的问题:“父亲,什么叫爱情?”巧妙的告诉女儿,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经历时间磨砺的忠贞不渝、是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忆,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文,让学生绘声绘色的给同学讲故事。
  2.让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的爱情观与熏陶和感染。
  3.老师学生搜集一些优美动人的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真正爱情的理解及纠正学生在爱情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糊涂观念。
  2.引导学生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
  四.教法、学法
  1.采用“课堂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课堂自始至终贯彻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法。
  2.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阅读环节中,要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解读环节中,老师引入“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并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拓展环节中,引导学生向生活空间拓展、向超文本与价值追求的空间拓展及向文本间拓展。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自学生字、词
  忐忑不安萌发不可思议擅自纽带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特别了解作者对爱情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对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他说:“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他呼吁:“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的美德填满年轻的心田。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会他们怎样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他们去爱。”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