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9250字。答案扫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检测
语 文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教士们开始进入中国。在传教的过程中,利玛窦等人不但将传教士的着装换成了中国士人的服装,而且把教义中God/Deus称作中国人熟悉的“天”或“上帝”,并允许中国的天主教徒祭拜祖先和祭祀孔子。然而另一些传教士,如龙华民等,不同意God/Deus译名在中国的入乡随俗,更看不惯中国的天主教徒们撅着屁股叩拜其传统崇拜的偶像。于是一场“中国礼仪之争”展开了。这场争论就其最直接的涵义而言,是有关中国传统敬天、祭祖和祀孔礼仪之宗教属性的讨论;参加者主要是在华传教士和远在欧洲的神学家;争论的目的在于,判定皈依天主教的中国人是否还可继续执行传统祭祀礼仪。这场“中国礼仪之争”从17世纪中叶争到18世纪中叶,持续百年之久,以至最后连罗马教廷和康熙皇帝都介入其中。最终结果是罗马教廷宣布中国礼仪违反天主教基本教义。但就在天主教会拒绝中国礼仪的同时,康熙皇帝下旨禁教,天主教亦遭到中国社会的拒绝。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到远东传教,这是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空前的一场大接触与大碰撞,而“礼仪之争”恰恰是中西文明初识时的一个重要回合。想想看,一群对中文句读尚不甚了了的外国人构成了研究中国礼仪与评价中国文化价值的主体,结果会怎样?可以想见,礼仪之争并不单纯是一个关于基督宗教的虔诚信徒们如何引导异教徒走上正确信仰之路的问题。事实上,它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为不同性质的文化传统间的理解、包容、吸收、融合、取代、超越等问题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又深刻的案例。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沙门不敬王者”和“神不灭”问题的争论、唐代会昌灭佛时株连三夷教等历史插曲相比,明清时期的“中国礼仪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与异域文化的首次重大冲突。
“中国礼仪之争”主要表现的是天主教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态度,但礼仪之争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层面,这就是中国社会对天主教礼仪的态度。这个问题在16世纪至18世纪不够鲜明,因为在以耶稣会士为主导的中国传教区里,传教士们尽量改造天主教礼仪以符合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习俗,并且这类修改在当时得到了天主教会的许可。礼仪之争落幕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天主教会以及后来的新教各派都力求以纯正的面目在中国活动,无论是对中国礼仪还是对基督宗教礼仪都待之以更加严格的态度,这才使得基督宗教礼仪和中国社会的摩擦日益突出。此亦可视作17世纪至18世纪的礼仪之争留下的一份遗产。
礼仪之争还有一份正面性的重大遗产,它直接促使许多中国经典被传教士翻译介绍到欧洲,开启了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大门;它也深刻影响了17世纪中期以后耶稣会士文本的论述基调,进而对启蒙时代欧洲人的中国观有明显作用。
(摘编自吴莉苇《中国礼仪之争》)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中西方学者间对中国传统祭祀礼仪性质的争论。
B.“中国礼仪之争”是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这两种传统与性质不同的文化之间的首次重大冲突。
C.“中国礼仪之争”不仅反映了不同宗教观念、文化观念的斗争,也涉及到了社会权力的斗争。
D.“中国礼仪之争”的结果是天主教没能征服中国,中国也失去了一次吸纳西方文化的 机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利玛窦等人改造天主教礼仪以符合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习俗,目的在于使中国人更容易接纳天主教。
B.龙华民等人出于自身的宗教感情,看不惯中国人祭拜祖先和祭祀孔子的礼仪,要求皈依天主教的人放弃传统。
C.来华传教士应如何引导中国人走上正确信仰之路,天主教会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前后并不一致。
D.来华传教士将许多中国经典翻译介绍到了欧洲,由此形成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最初的基本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主教教义中的Cod/Deus能否翻译为中国人熟悉的“天”或“上帝”,反映出文化概念在不同性质的文化中移植面临很大的困难。
B.当天主教会力求以“纯正的面目”在中国活动时,中国社会对天主教礼仪的排拒也日益突出,这从反面说明了文化交往需要相互适应。
C.在欧洲文化到来之前,中国文化在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化是具有很强的包容、吸纳能力的。
D.“中国礼仪之争”是文化交往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足以引发对异质文化间如何理解、包容、吸收、融合、取代、超越等问题的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
萧铣据江陵,诏靖安辑,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明日降。靖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乃度岭至桂州,分道招慰。首领冯盎等皆以子弟来谒,南方悉定。诏书劳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
武德八年,突厥寇太原,时诸将多败,独靖以完军归。太宗践阼,突厥部种离畔,帝方图进取,靖率劲骑三千由马邑趋恶阳岭。颉利可汗大惊,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于是帐部数恐。靖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碛口。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