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课堂主阵,谱合作新篇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讨论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上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而这种交流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改变过去充分地或者单纯地接受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让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发现”。课堂讨论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较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又以其易发现问题、能及时反馈、师生互动性强等优势为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乐于采用。
但是,在语文课堂中,课堂讨论应如何操作,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语文课堂讨论的误区
语文学科的教学作为专门的母语教学,因其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课堂讨论更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状态,较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母语的学习。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常见讨论阵阵、雄辩不断。但是,在课堂讨论的具体操作中,很容易走入以下误区:
一、 流于琐碎、无目的性。
语文课因其知识较为繁杂、零碎,涉及到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关系到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情感层面等方方面面,所以在课堂讨论中,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考虑、统筹,出示的问题易流于琐碎,学生讨论的是热热闹闹,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有时候却沉入琐碎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收获,一节课下来,虽则觉得轻松,但有时的所得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收获,或者干脆一头雾水。
二、 流于混乱、无组织性。
因为母语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驾轻就熟,所以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学生是最易被调动起来的,但学生也是最易“钻空子”的,他们很容易由这一问题生发开去,谈起另外的话题,使得讨论中的思维游离于目标之外,从而造成了语文课堂讨论的流于混乱、无组织。
如果语文课堂讨论操作不当或无充分准备的操作,都易使得讨论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这并不是不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效率,相反,对课堂效率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只有充分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避免其局限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事实证明,没有万能的教学法、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是否正确、有效地发挥其最大的优点,扬长避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