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语文教学——论语文与政史地学科的有机整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2 19:08: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第三只眼”看语文教学
—---论语文与政史地学科的有机整合
               长春七中       胡菊茹
我们从前几年的文综合高考试题中,看到不少以古诗文为载体而出的试题。初看令人耳目一新,但仔细琢磨研究,对我们今后的古诗文鉴赏有着重要的启示。那么究竟有什么启示呢?语文课的教学应该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探索育人之道,所以应该利用语文与政史地学科之间固有的联系,走一条事半功倍的新路子。这既是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整合文史地政诸学科的教学,打破相邻学科满足于小锅小灶、老死不相往来的落后态势,最有效的路径。
回顾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质上就是“语文教育”。这个“语文”包括当时所有用文字进行表述的东西,政史地也理所当然处于其中。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熔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伦理道德于一炉,内容庞杂而丰富,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犹如重庆火锅,什么内容都有,什么味道都品尝得出,食物的质性相互渗透(整合),妙不可言。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是在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出现的。西方教育体制的重要特征是文化门类分工的细密化。不仅文理分科,而且本是长在一根藤上的文史地政也鸿沟为界各立门户。这种分科教学为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使教育尤其是文史地政学科的教育之间壁垒森严,造成资源的浪费,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而当代社会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重,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面的狭隘成为制约人们创造能力的不利因素。近几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中综合学科X的考察正是体现了中学教育对知识经济社会的一种适应。如果说近代文史地政的分离体现了社会时代的要求,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业已到来的今天,文史地政学科的整合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
语言是开启知识之门最重要的钥匙。伴随西方教育体制的进入,文史地政分了家;随着现代教育体制应用,文史地政必将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值得借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文史地政的整合对语文学科来说未必不是一种复兴,在传统文科的教学与改革中,语文应当仁不让地起到领军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与史地政学科的有机整合中应该有怎样的知识准备,应该有怎样的胸襟与胆识才能不辱使命呢?
一、打破门户之见,让学生获得全面的营养
多年来的分科教学,使教师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极心态。在教学心理上、在育人的责任意识上、在自我知识的储备上都满足于孤立主义的态度。这与时代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教师自身的育人灵感也会随之枯竭。打破门户之见,立足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是实现语文与史地政学科有机整合的前提。语文学科中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以及各种信息资源)是一座“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的富矿。例如: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句诗歌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动静本身是矛盾的,而它们体现出的效果却是林逾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