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9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2 17:32: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8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蜡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体会文章中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 掌握生字词;
2、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中真挚感人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真挚感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真挚感人的语言。
[教学策略]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从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由其作用所引发的象征意义导入: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蜡烛有些什么作用?(如:在晚上停电的时候可帮人们照明……)
提问:我们学过像《爱莲说》这样“托物言志”的文章,也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所提到的蜡烛的作用,也来谈谈蜡烛可以象征什么?(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一句恰倒好处的安慰或鼓励,有如黑暗中的烛光,能点亮一个伤心绝望之人的希望,驱散其内心的黑暗……)
以上是大家提到的一些关于蜡烛的象征意义。这节课,我们将来认识这么一支蜡烛——它出现在二战的一个战场上,是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这支蜡烛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课件投影,让学生将一些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
西蒙诺夫(1915—1979),生于军官家庭,前苏联作家。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三部曲《生者与死者》 (《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列宁奖。曾于1949年访问中国,并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2、体裁介绍:是一篇战地通讯。
  顺带复习通讯与消息的区别(见《白天的星星》P443)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要求标出段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