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各省记叙文阅读解题指导
- 资源简介:
约17060个字。(每小题分考查对象、解题方法、参考答案三部分)
2011年各省记叙文阅读解题指导(详)
安徽宣城市阳光中学马忠华
(一)阅读《鞋》,完成第1~3题。(共15分)
鞋
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带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给介绍了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是给一个连高中都没读过的老板打工,觉得有点那个。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他每天都注意看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修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份杂志看。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街口这地带,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转眼鞋修好了。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轻人没有说话。修鞋人真是多嘴了。在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修鞋人似乎是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年轻人颇感疑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样客气。修鞋人说:“我们是校友。”年轻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带着校徽,知道咱俩是一个大学的校友。”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修鞋人说:“我毕业已经两年了。我高你两届,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对了,是钉子。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修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啊,就干起了这个。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修鞋人开始干活儿。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了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修完了。”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所以鞋听脚的。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为什么?”年轻人问。“不为什么。”修鞋人答。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⑨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子,才慢慢离去.
(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三次修鞋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修鞋人的表现 年轻人的感受
第一次 关心年轻人的工作 ①
第二次 ② ③
第三次 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轻人 ④
2.文中两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现了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4分)
答:3.结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50个字)(7分)
答:
解读:
1、解题思路
㈠考查对象:对文章的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㈡解题方法:分层定位法①抓关键词划分层次。例如:本文根据“年轻人毕业后三次修鞋经历”,1-3段为第一次修鞋,4-5段为第二次修鞋,6-9段为第三次修鞋;②利用表格提供的信息锁定答题区域③细读原文摘取重点词句并概括。
㈢参考答案:①闷闷不乐②再次关心年轻人的工作并述说修鞋经历
③受到挖苦,感到不满④似有所悟
2、解题思路
㈠考查对象:第一问分析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或(词语指代的内容),第二问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准确理解。
㈡解题方法:第一问要“瞻前顾后”,一般情况下找到词语前面所指内容,如果前面无准确内容,就依据上下文进行概括。例如:本文第一处“那个”前面是“有人给介绍了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是给一个连高中都没读过的老板打工”显然第一问没有可以直接引用的内容,因此自己可以概括为“指给自己学历低的人打工,挣钱又少,(1分)感到丢人(心理)(1分)。第二处“那个”前面是“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可概括成“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修鞋,(1分)感到大材小用(心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