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研指导案
- 资源简介:
约15960个字。
单元课标解读
本单元所选课文表现的是人的精神美,在重大事件中,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必要时坦然面对最大的牺牲。具体说,是两个方面的话题,一是在民族危亡之时的爱国情感问题,一是面临死亡之时坚守气节、坚持信仰的问题。
《最后一课》是经典名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写了小弗朗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过零丁洋》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自叙诗,作者把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表现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读后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比较•探究”中老舍的《第一堂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从内容到写法,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甚至相反之处,学习时要仔细比较体会。与《过零丁洋》一样面对死亡,以诗歌抒发爱国豪情的,还有陈毅的《梅岭三章》和陆游的《示儿》,学习时要认真品味诗中独具风采的名句,感受诗句动人心弦的表达特点。梁启超的《谭嗣同之死》、狄斯尼的《勇气》,前者的主人公是铁骨铮铮的革命家,后者的主人公是普普通通的法国农妇,学习时要能对他们的事迹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并能进一步想象他们当时的精神状态,加强对“幸福”与“勇气”深入的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学生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学习本单元文章,应从各篇文章的动人之处入手,抓住关键,深入领会人物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结合本章元所学文本,要懂得小说《最后一课》所采用的“横断面”结构方法的好处,并能与传统的结构方法进行比较。《第一堂课》着重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学习时要细心感受这种描写的动人所在。等等。
在单元综合实践中,要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阅读,把事说得动人,并能把一件有趣或有意义的事写得动人。
5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编写人:王松华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文中重点生字、词。
3.理清故事主要情节结构内容,了解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
学研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提示】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代表作《磨坊书简》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短篇小说的名篇有《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提示】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不到两月法军大败。法军同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3.给加点字注音。
哽咽()踱步()祈祷()栅栏()
气喘()诧异()惩罚()纳闷()
【答案】gěng duó qídăo zhà chuăn chà chéng mèn
4.写出小说的三要素与一般的小说情节发展内容。
【答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阅读小说,想想这篇小说与一般的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案】故事的一般写法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循序渐进一一道来。而这篇小说所描述的小弗朗茨的故事,并没有这样完整的过程很快就走向高潮,上完“最后一课”以后小弗朗茨究竟怎样,一句也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