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2005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全卷共14页,第一卷1—6页,第二卷7—14页(含答题纸4页);全卷七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一卷,请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第二卷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题,答案必须填入11至14页的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否则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l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缄默 便笺 歼灭 草菅人命 涓滴不漏 B. 舆论 愉悦 丰腴 颐养天年 负隅顽抗
C.瑟缩 吝啬 羞涩 五光十色 敷衍塞责 D. 宝藏 账目 拐杖 皮开肉绽 乌烟瘴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磋商 怨天犹人 安分守己 迅雷不及掩耳 B.时弊 置若罔闻 众口烁金 树倒猢狲散
C.申张 罄竹难书 蝇营狗苟 依葫芦画瓢 D.辐射 满腹经纶 恪守不渝 坐收渔人之利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日前,省政府出台主《“两基”攻坚实施计划(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提出用4年时间全面完成“两基”目标。
B.周老师经常利用节假日家访,了解孩子住在哪个房间?做作业坐在什么地方?光线好不好?晚上什么时候睡觉?一日三餐吃些什么?
C.当风儿悄悄吹过,当雨点静静洒落,当鸟鸣悠悠飘来……现代的都市人,我们是否应敞开心灵,凝神静听?
D.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把科技领域里的人才喻为三类: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他自认为是第二种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正处于动乱之中,国内诸候飞扬跋扈,竭力扩张自己的实力,无视周天子的特权,与周王朝分庭抗礼。
B.专家建议,当务之急是查找那些虚假信息的来源,而不是盲目地去围堵浩如烟海的各种电子邮件。
C.项怀诚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之“中国论坛”上说,中国的发展只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有好处。况且,中国有句俗语,“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D.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决定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给种粮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近年,生态旅游愈搞愈红火,生态旅游的经济收益目前正以每年10%到30%的速度增长,联合国还将2002年定为生态旅游年。然而,专家谈及此时却不无担忧。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品,即花钱享受自然。而生态旅游从出发点上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在欣赏自然景物的同时,也关注着生态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既融入了环境教育,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有专家说,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览,这是十分片面的。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动植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而不断开发并频繁踏足原始森林,同样为野生植物带来危害。
生物学家指出,就算经过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干扰动物日常作息,从而损害其健康。一些专家还指出,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而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例外,生态旅游计划都未经审核论证,举办的业者并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真正做到既促进了旅游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业者少之又少。业者和游客有能力做到的,大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违反土地使用法规,不乱砍树木,不伤害动物等等。
生态旅游让人亲近大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拥有生态多样性的国家,生态旅游是不错的旅游资源,但发展生态旅游之前,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规划,动植物的权益是首要考虑的,没有了它们,也就没有了生态,还谈什么生态旅游?日本富士山不许建索道,韩国景区没有垃圾桶,新西兰景区不搞“豪华游”,美国不许钓母螃蟹……它们的目的,无非“让自然就是自然”,鼓励游人参与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而决不是稀释自然,经营自然,破坏自然。
有关资料显示,由于我国对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加上一些自然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对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5.下列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有一套完整的规划,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B.指—种让游人欣赏自然,同时也培养环保意识,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旅游方式。
C.指到大自然去,接近珍稀野生动植物,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的旅游行为。
D. 指关爱自然,不乱抛废弃物品、不乱折花草树木、不惊吓野生动物、不随意吸烟等与自然界亲密接触的旅游行为。
6.下列不属于“专家谈及此时却不无担忧”的原因的一项是
A.生态旅游愈搞愈红火,目前的经济效益正以每年10%到30%的速度增长。
B.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野生动植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
C.大多数生态旅游计划未经审核论证,对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
D.举办生态旅游的业者大都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而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行为不文明。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物学家指出,即使对生态旅游作细心规划和监控,也难免会对野生动物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