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案例7:}Y
[教学依据]AK_{g
1.三维目标'>
本单元安排的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感受自然”这一课题而展开的,它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三个层面:(1)情感态度培养方面: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2)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和想像能力。要引导学生养成对感兴趣的事物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于抓住特征,并通过联想和想像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和综合,从而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这次活动中的观察,不是属于“科学观察”,而是属于“文学观察”,即观察过程也是审美过程,它不仅要启动心智,还要投注感情,要有“相看两不厌”的深情凝视;也只有充分调动了感情,联想和想像思维才会被激活,使观察、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变成与大自然贴近、融汇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情趣,防止在活动过程中对思维作简单的机械的训练。(3)语文能力训练方面:能说出和写出观察的景物特征以及内心感受、体验,即能说出眼中景和心中景。开展这些活动,在实现它自身教育价值的同时,也是为写作和口语交际提供“源头活水”和情境,学生有了具体的、亲历的活动,便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一活动,利用好大自然馈赠的丰富的素材,触发表达欲望,训练表达能力。 )Q?=
2.单元设置c{#8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活动。尽管活动情境相同,活动目标一致,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活动一:我有一个“朋友”,侧重于对自然中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的“生命观照”,物我之间“心灵的对话”。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的生命,体悟自然的灵性。活动二:走过四季,侧重于个体对物候变化中的四季景色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这一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防止学生对四季泛泛而谈,人云亦云。活动三:心中的美景,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和遐想。因此,在这一活动中要关注学生对“自然图景”的再造能力,这除了要激活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还要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开展这三项活动的过程,也应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当然,这些都不应直接地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活动,通过启发,让学生去体会、感悟。=
这一单元的活动最好是在野外完成。组织一次“走进大自然”活动,尽可能避开人工雕琢痕迹比较明显的地方,到保留着自然状态的大自然中去。可以分组进行,所完成的活动任务也可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但无论选择哪一项,都必须真正地“活动”起来。以“活动一:我有一个‘朋友’”为例,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这个活动可命名为“我是一棵树”。这个活动两人即可进行,亦可分小组进行。让一位同学站到一棵大树下──他(她)便是一棵“树”,围在一旁的其他同学可扮作“春光”“夏雨”“秋风”“冬雪”。这些同学分别说着“我是春光”“我是夏雨”“我是秋风”“我是冬雪”,相继从“树”前慢慢走过,“树”对此会作出不同的反应(用肢体表现),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树的成长,树的奋斗,树的愿望,树的精神……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朋友才是知心的朋友。~-#$8
3.课时安排:本次综合性学习约占4课时,分别为1课时口语交际,2课时写作,1课时讲评。(v
4.活动评价|!x]n'
活动评价应包括三个方面:对活动的评价;对写作的评价;对口语交际的评价。对活动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评价他们在活动中所焕发出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及发生的情感变化。对那些平时不大活跃的同学在活动中有上佳表现或稍有进步,尤其要加以关注,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对写作的评价。采用教师讲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以教师讲评为主。主要讲评这次作文中有无独特的“发现”──景物描写是否新颖独特,有无属于自己的感悟、体验,有无灵气、灵动、灵性的表达。对口语交际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我评价为主。主要评价自己在口语交际方面作了哪些努力,有哪些进步,如口语交际的主动性、时机的把握、交际的人次、说话的时间、说话的效果等。在教师讲评和同学互评作文的基础上,结合活动的照片,搞一次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优秀图文展览。4?
5.老师必须遵循的原则'jw*
在开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大自然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