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3/12 12:19:0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小题,约12570字。

  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9页,第Ⅱ卷9至10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2.回答1—6题、11⑴或12⑴题、13—15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3.作答时,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A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但是园林和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明清园林美学强调,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
  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
  沈复举例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就是借景的一例,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又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他的《园冶》中专设一节讲借景,可见他对借景的重视。
  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虚景。月影、花影、云影、风声、水声、鸟声……这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历代诗人一些咏园林的名句,如:“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高濂《玉簪记•琴挑》)等等,也可以说明中国园林意境的这个特点。
  (摘编自上海人民版社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和欣赏,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仅仅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
  B.园林艺术与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比较,其意境的独特性和内涵显得更为明显,也更加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C.园林艺术的意境不同于诗歌和绘画艺术的意境之处,就是它能够于有限中见出无限,而且其意境是借助实物构成的。
  D.园林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予游览者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就在于它创造的意境不是孤立的物象,而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廷相,字子衡,仪封人。幼有文名,登弘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以忧去。正德初,服阕至京,刘瑾中以罪,谪亳州判官,量移高淳知县。
  召为御史,疏言:“大盗四起,将帅未能平。由将权轻,不能御敌;兵机疏,不能扼险也。盗贼所至,乡民奉牛酒,甚者为效力。盗有生杀权,而将帅反无之,故兵不用命。宜假便宜,退却者必斩。”帝切责总督诸臣,悉从其议。屡迁四川佥事、山东副使,皆提督学校。
  居二年,加兵部尚书兼前官,提督团营,仍理院事。两考满,加太子少保。畿民盗天寿山陵树,巡按杨绍芳引盗大祀神御物律斩。廷相言:“大祀神御物者,指神御在内祭器帷帐之物而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