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
- 资源简介:
约6330字。适合于人教版教材,以阅读的形式赏析诗歌文本,能切实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诗歌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2、 重点把握诗歌中的具体形象,解读诗歌主题;
3、 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3课时
预 习 导 学
1.背诵第一课《我爱这土地》《乡愁》,熟读第二、三、四课诗歌。
2.掌握下列词语,并借请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锦幛: 荇藻: 蓬蒿: 蝼蚁:
干瘪: 淤滩: 驳船: 胚芽: 簇新:
虔信: 慰藉: 晨曦: 瞰望:
3.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助 读 指 导
诗歌是属于青春的,作为中学生应该多读诗歌,会读诗歌,让诗歌为青春点缀光彩。
诗主情。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歌最能见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因此,读诗的第一要着,就是要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美好的情思,感受作者优秀的品格。然而,要捕捉使人真切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有些诗歌命意鲜明、直抒胸臆,但更多的诗歌写得含蓄婉转。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去理解诗歌,领悟诗意:
1、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我们要从诗歌意象创造的具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
4、明情感 优秀的诗歌总是避免平铺直叙。诗人只是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要善于联想,善于咀嚼、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鉴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
5、品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珍珠,具有准确传神、言简意丰、富有弹性(省略性、多义性、特殊性)富有弹性(省略性、多义性)音韵和谐等特点。品味诗歌语言,对我们锤炼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很有帮助。
当然,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课 堂 学 习
第 一 课 时
【预习检查】
1、 同桌互背《我爱这土地》《乡愁》。
2、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