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6440字。
临晋中学 语 文 学科课时教案
任课教师: 年级:高一 班级:
授课内容 《望月怀远》《山居秋暝》《与诸子登岘山》 1课时
教学目的与
要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文,品味语言,分析意境,探讨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品味语言,分析意境,探讨手法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
一、导入:
“初唐四杰”努力摆脱南朝只重词藻不重内容的文风的影响,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一扫那种绮靡的文风,使得初唐诗歌“风神初振”。到了盛唐,也就是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唐诗得到了高度发展,李白、杜甫的出现,更是使唐诗发展到了巅峰。这时候的唐诗,声律风骨兼备。
二、解说“风骨”和“声律”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1.诗人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如:
“男儿本子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2.诗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其实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3.诗人具有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盛唐诗歌声律完备:
主要指律诗体裁已成熟和普及,诗人已能娴熟运用并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诗典型代表)。古体诗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体与绝句的兴盛,都是唐诗达到高潮的标志。
望月怀远
张九龄
(一)、【生平简介】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二)、【诗文解释】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