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18250字。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七篇古诗文均是经典名篇,又是中考必考篇目,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六篇文言文,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宗旨是共同的,即要求学生能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学习古文中精辟的论述方法,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的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最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同时也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所以要重视复习与归类整理工作。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对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帮助梳理和共同探究。
《曹刿论战》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
一、曹刿论战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能对照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通译全文,梳理和积累有关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了解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几点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4.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5.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简要分析文章如何以“肉食者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的,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
②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2.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两教时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齐鲁长勺之战和《左传》的知识。通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页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官渡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也是一则以弱胜强的战例。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个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