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教案:认识迁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高中作文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2/5 14:55: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980字。

  作文讲评教案:认识迁移
  目标定位
  掌握散文、议论文写作的“认识迁移”的建模思维。
  建模示范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精读下面文章:
  1.文章谈到的“大巧若拙”,该怎样理解?
  2.生活中哪些事实符合“大巧若拙”这个认识?
  老子与百姓生活
  文/姚淦铭
  在人际交往中,要有智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智慧也还有个境界问题,就不是人人都明白的了。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45章)这是说,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样子,最有辩才的就像口讷的样子。人际交往中,一个人能够这样就是境界了,而且是大境界了。
  我们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是苏东坡说的。他就是从“大巧若拙”中再生出来的。他读书很厉害,很善于体会先哲的思想,比如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这就是老子那种“正言若反”的表达方法。
  老子的理念真刺激人,大巧要若拙,大辩要若讷,大智慧要“若愚”,这种思维、理念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是,有人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人,老子所说并非虚言。
  古代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这样聪明,但常常自称一无所知。有一次他的朋友到神庙去祈求阿波罗的神谕,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回答说“没有”。
  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神谕后,很是困惑,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缺乏智慧,不聪明。于是他去访问了许多人们公认的智者,有政治家、文学家、能工巧匠等,他们都认为自己聪明绝伦,无所不懂。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懂得一些事情,但并不精通,对一些事情只是一知半解。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明白,阿波罗神谕所以说他聪明,就是指他有自知之明。神谕的含义是: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深感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此以后,他就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
  我们还都知道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苏格拉底这种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不就是一种“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境界了吗?确实,“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好像愚蠢,好像傻瓜一个,其实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
  有时历史真是很好的教科书,我们来想一想,曹操手下的杨修是多聪明的一个人才,但是他最后死得很惨。为什么?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不会“大智若愚”、“大辩若讷”,他还没有修炼到这个境界。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他一次又一次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但是不知道曹操一次一次在忌恨他,终于下了要除掉他的决心。你想,跟曹操这个妒忌心特别厉害的人交往,怎么能用这样的方法呢?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这里面的内涵太丰富了。一个人可以利用这种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太聪明了、太精明了,别人防着你,你要了解一些真实情况就不太容易。你如果是高官,或是高级管理者,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时给你很大的帮助。我们来举个例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