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内蒙古包头33中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18小题,约7930字。
2011—2012学年度包33中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题
请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全都写在答题纸上,交卷时只交答题纸和作文。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20世纪20年代,在洞穴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我们的非洲祖先。但是这些南方古猿与以前人们认为的“缺失环节”的样子不符,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它们是我们谱系中的真正成员。多数人类学家想像,在智力增加的推动下,从猿到人有一个相当和谐的转变,缺失的环节在身体和脑力方面都应该居中间状态。但南方古猿却不是这样。比较身体的大小而言,它们的脑确实比任何猿都大,但大得还不够。我们脑的进化主要发生在我们到达南方古猿阶段以后。然而这些脑不大的南方古猿却像你我一样地直立行走。怎么能这样呢?假如我们的进化是由于脑增大推动的,那么像直立姿势——另一个人化的“标志”怎么能最先产生呢?
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我们凭借脑的力量统治其他动物;脑的增大必定推动着动物进化到所有阶段,直立姿势比增大的脑次要。19世纪最伟大的胚胎学家冯•贝尔在1828年写道:“直立姿势只是脑高度发展的结果。”又过了100年,英国人类学家史密斯指出,使猿成为人的,是脑的逐渐完善和心智结构的慢慢建立,直立姿势和讲话都是一些附带的表现。
只有少数科学家坚持认为直立姿势是首要的,并确实形成过一个次要的传统:强调直立姿势的首要性。脑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增长,最初的推动力一定是由生命方式的改变带来的,这种生命方式大概给了智力强有力的选择奖励。直立姿势使手从行走中解脱出来,可以制造并便利地使用工具。智力的增加主要是对双手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的反映。
1809年,德国自然哲学家奥肯指出,人类通过直立行走获得了他的性状,变得自由的手可以无所不做,随着身体获得自由,心灵也得到了自由。不过在19世纪最提倡直立姿势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德国的海克尔,他重建了我们的祖先,并给了它一个科学的名字:无语猿人。意思是直立的、不能讲话的、脑不大的猿人。
但为什么脑首要的观点还是非常牢固?是因为两种观点都没有直接的证据。直到19世纪末,才发现人类化石,而这时脑首要的教条已经确立很久了。
实际上,恩格斯在1876年已撰文做出了出色的阐述,他考虑了人类进化的三个本质特征:讲话、大的脑和直立姿势。他认为我们的祖先第一步必定是从树上下来后,越来越多地采取直立行走,这是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姿势把手解脱出来使用工具劳动,随后才是智力的增加和讲话。恩格斯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坚实的结论,而在于他对为什么西方科学先验地主张脑是首要的观点所做的尖锐的政治分析。
1.对“缺失环节”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身体状态介于猿与人之间的“人”。
B.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量比猿大又比人小的“人”。
C.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可以直立行走的“人”。
D.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智力水平已经超过猿的“人”。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脑的增长是由生命方式的改变引起的,这种改变了的生命方式强有力地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B. 使人的智力得到了强有力发展的生命方式大概引起了人脑的增长。
C. 脑的增长最初的推动力是生命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又选择了智力使其迅速发展。
D. 生命方式的改变是人的智力增加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南方古猿化石的特征看,南方古猿似乎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B. 对南方古猿是否是人类进化中的一环,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们才取得共识。
C. 在没有发现人类化石的情况下,冯•贝尔和史密斯都认为脑的发展先于直立姿势。
D. 海克尔所说的“无语猿人”的特征与南方古猿的特征几乎完全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①取太平②,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