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8520字。 福建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出卷人:张岚 审核人:林维武 A卷(50分) 一、背诵默写(16分) 1.按课文内容填写下列句子。 ⑴ ,翔鸟鸣北林。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⑵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⑶ ,江月初年初照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⑷ 废池乔木, 。 (姜夔《扬州慢》) ⑸ 五更鼓角声悲壮, 。 (杜甫《阁夜》) ⑹ 鸟雀呼晴, 。 (周邦彦《苏幕遮》) ⑺ 蜂房水涡, 。 (杜牧《阿房宫赋》) ⑻ 况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2~6题(18分) (甲)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盛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乙)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丙)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丁)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为天下笑,何也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 则足以拒秦 洎牧以谗诛 C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徙倚久之而归 D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3.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 然秦以区区之地 区区:小,微小 ②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隳:毁坏,表被动 ③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家族 ④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封:封闭 ⑤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A ② ④ ⑤ B ① ③ ④ C ① ② ⑤ D ③ ④ ⑤ 4.下列加点字活用现象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3分) 例:礼天下之奇才 A 不有佳咏 岸土赤而壁立 B 驼业种树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序八州而朝同列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D 忧劳可以兴国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智勇多困于所溺 C 盛以锦囊 举以予人 D 秦人不暇自哀 故不我若也 6.下列对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四段文字都涉及到了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六国的这段历史事实。 B 从整体看,这四段文字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帝王进行规劝,达到明事理的目的。 C 四段文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语言上都采用了整散结合的形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 D 甲段意在劝汉,要施行仁政;乙段意在戒唐,当节俭爱民;丙段意在鉴宋,毋屈膝求和。 7.翻译语段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8.下列对《巴黎圣母院》及《复活》第一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两项是( )( ) A 甘果瓦是个剧作家,他曾靠庸俗的宫廷教会剧谋生,后来没人买他的账,只好在城市中游荡。他误入“黑话王国”,与爱斯梅拉达结为名义上的夫妻,从而成为“公民”。 B 伽西莫多因外形奇丑,自小就被埃及女人抛弃,后来被克洛德收养,并死心塌地地替他干了很多事,直到爱斯美拉达的一壶水才唤醒了他的美好心灵。 C 爱斯梅拉达与在老鼠洞的隐修女母亲相逢并相认;追捕的兵士本来已经离开,但由于副主教的告发,爱斯梅拉达最后被抓,母亲也被推开撞死。 D 聂赫留朵夫大三时在姑妈的庄园结识了马丝洛娃并坠入爱河。三年后,已成为军官的聂赫留朵夫诱奸了马丝洛娃,留下了一百卢布,从此一去不返。 E 聂赫留朵夫从监狱出来,一个看守交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