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课课练
- 资源简介:
约88130字。
第一单元 叙述
命题人:汪春华
知识链接
1.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采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时,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非常清楚,甚至还对人物品头论足。采用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时,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小说中主动地参与去探究、了解小说中的世界。
2.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但它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第三人称则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第三人称不如第一人称的叙述那么亲切和没有距离感。有时也会有用第二人称的情况,叙述者把“你”这个人物当成了朋友,这样一种人称的使用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既有别于第一人称的二者合一,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疏离。
3.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作家的腔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在一篇小说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腔调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4.速度控制:分为加速和减速。加速是在次要情节时,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减速是在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时,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桥边的老人
一、基础积累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嘎嘎( ) 脚踝( ) 蹒跚( )( )
撇下( ) 瞅着( ) 踯躅(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轮fú( ) tiào( )望 chà( )路
3.文学常识
海明威(1899—1961), (国籍)小说家,一向以 著称,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 ”的代表作家,其作品的语言________,俗称“________”式的风格。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任务是过桥去___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②“你没家?”我问,边____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③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_____。
A .侦查 注视 暴发 B.侦察 凝视 爆发
C. 侦查 凝视 爆发 D.侦察 注视 暴发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残酷可恶的战争把一切都给毁了,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D.海明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一生都在历险,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6.下列表述有误的的一项是( )
A.《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B.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视角。
C.加速就是详写,浓墨重彩;减速就是略写,一笔带过。
D.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二、同步迁移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
墙上的斑点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鬈发( ) 赝品( ) 铁箍( ) 呆滞( )
古冢( ) 箭镞( ) 芜菁( ) 都铎( )
梗条( ) 湛蓝( ) 鱼鳍( ) 鸟窠( ) 凛冽( )(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 在城堡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的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⑵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 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
⑶我希望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时这条思路也能间接地给我 几分光彩,这样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
A.对于 包含 增加 B.关于 蕴涵 增添
C.关于 包含 增添 D.对于 蕴涵 增加
3.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跑马的尾巴。
B.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到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
C.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
D.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对着月光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4.对“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全篇小说结构上的作用,分
……
第二单元 场景
知识链接:
1.场景是什么?
场景是指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个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2.场景的特点。
概括场景特点常用的词有: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3.场景描写的手法。
场景描写常用的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白描、工笔、衬托、对比;
运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可以把景物描绘得更加形象;
空间的排列次序,如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等;
各种感觉的综合运用,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4.场景的作用。
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⑥.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⑦.突出深化主题。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炮 兽
一、基础积累: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褥子( ) 禀赋( ) 驯服( ) 颠踬( )
锚索( ) 痉挛( ) 千刀万剐( ) 瞥见( )
晕眩( ) 飓风( ) 气喘吁吁( ) 摇曳( )
2.文学常识。
雨果(l802-1885),_______(国籍)人,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及《笑面人》、炮兽选自其作品《_________》。
3.下面关于场景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B.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炮兽》的场景显得宏大壮观。大小场景的连缀,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