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二中2012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8580字。
当涂二中2012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2011年8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吞噬传统
在某种意义上,传统是文化的代名词。现在的文化没有多少能够沉淀为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它们中绝大多数将被历史淘汰,有价值的文化总是汇入传统,成为传统中的新分子。在某种意义上,工具理性是传统文化的杀手。因为工具理性总是要求新,总要否定“过时”的文化形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创新原则极容易被滥用到其他领域,比如滥用到宗教或人文领域,形成解构风潮,使文化动荡不定,使传统在动荡中泯灭。
理性本来应该在人的支配之下,它发展到工具理性的地步,人类便难以控制它,只能任凭它兴风作浪。工具理性代替上帝成为向人类发号施令的新教主,代替人文文化成为人际关系的仲裁者,代替道德与自我完善成为人类的终极目标,代替撒旦成为天人关系的挑拨离间者,也将代替天道成为人类末日的宣判者。
工具理性取得霸主地位之后毫不客气地解构人类以往的约定与秩序,宣布它们无效。人类数千年苦心经营的道德、观念、规范、风俗受到从未有过的挑战。这样下去,用不了百年,人类以往的人文文化将被扫荡一空,人类将变为只重逻辑与理性的机灵鬼,贫穷到除了技术与财富什么都没有的可怜地步,那时人类的精神与道德将彻底灭亡!那时“人类”才会真正明白:对于具有多元需求的人来说,多余的财富什么用也没有,而道德与良风美俗则多多益善。
工具理性之可怕在于,它所提供的世界图像是物的本相,是对造物主造物初衷的分析与解剖,丝毫不涉及人(工具理性中永远不包含怎样做人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可是人们却普遍愿意通过工具理性寻找人生真谛,愿意一切都顺从科学的意愿。科学一项足以抵消人类数千年创造的文明总和!科学是迄今最具权威性的文明形态,无匹敌者。
固然,宗教或者人文文化只是提供一个民族或有特定地域对自然或人的理解,都不像科学那样具有普遍的性质,但地域性、民族性正是这个多元世界所需要的。当人对世界或人对自身的认识被纳入一元化轨道的时候,人的物欲之外的意义全部消失,人变为欲望的奴隶,尽管这个奴隶看上去越来越富有,越来越不可一世。怪不得温伯格在其《最初的三分钟》一书中愤怒地说,在科学的世界里,,宇宙没有故事,只有定律!费耶阿本德则说,神话比科学更伟大,因为科学毁灭文化,而神话是在创造文化!
宇宙没有故事,人间有故事吗?有,不过科学越发达故事便越低俗、荒诞,那样的故事有不如无!
尽人事总要付出代价。传统的代价是束缚人的进取心,不让人的欲望过度亢进。科学把人从这种压抑中解放出来,但人的进取心过于亢奋,以至于人无法做自己的主。这不是比传统的弊端更大吗?
(选自王文元《人类的自我毁灭》)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工具理性”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工具理性总是要求新,总要否定“过时”的文化形态,而创新原则一旦被滥用到其他领域,就会使文化动荡不定,使传统在动荡中泯灭。
B.理性本来应该在人的支配之下,它发展到工具理性的地步,人类便难以控制它,只能任凭它代替上帝、人文文化、道德与自我完善、撒旦、天道等兴风作浪。
C.工具理性所提供的世界图像是物的本相,是对造物主造物初衷的分析与解剖,丝毫不涉及人,所以人们普遍愿意通过工具理性寻找人生真谛。
D.工具理性取得霸主地位之后毫不客气地解构人类以往的约定与秩序,宣布它们无效,人类的精神与道德将彻底灭亡。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文化没有多少能够沉淀为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它们将被历史淘汰,有价值的文化总是汇入传统,成为传统中的新分子。
B.人的需求具有多元性,当人对世界或人对自身的认识被纳入一元化轨道时,人的物欲意义全部消失,人变为欲望的奴隶。
C.宗教或者人文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正是这个多元世界所需要的,虽然它们只是提供一个民族或有特定地域对自然或人的理解。
D.工具理性中几乎不包含怎样做人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费耶阿本德说,神话比科学更伟大,因为科学毁灭文化,而神话是在创造文化。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被杀死了,谁是元凶?在某种意义上,工具理性是传统文化的杀手。
B.从科学发展的视角看,工具理性的创新原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滥用下去,用不了百年,人类以往的人文文化将被扫荡一空。
C.传统就是文化的代名词,当人们愿意一切都顺从科学的意愿时,科学一项足以抵消人类数千年创造的文明总和!
D.传统的代价是束缚人的进取心,不让人的欲望过度亢进。而科学的代价是使人的进取心过于亢奋,以至于人无法做自己的主。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