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5110字。
《登 高》教学设计
姓名:胡珊珊
【教材分析】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同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理解意境的含义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体会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谈一谈,在你心目中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幻灯片】
明确:忧国忧民、爱国等
教师:思想家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今天我们理解“情圣”是指感情丰富的人、心灵世界丰富的人。在领略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之后,今天我们来到浣花溪畔,将和杜甫一起走近夔州,登上他的律诗之颠,感受一代诗圣丰富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给你留下整体的感觉是什么?(幻灯片)
明确:凄楚、悲伤、痛苦、悲愤、孤独、沉郁、顿挫等
教师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的
2、朗诵诗歌,读出“悲”的味道。
教师:诗歌的朗诵在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要读出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仔细理解诗歌的内容,才能真正读好诗歌。
三、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点拨、解疑)
1、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幻灯片)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首先从情感入手,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宋代罗大经从这句中读出八层含义,你能读出几层含义?(幻灯片)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离乡之远,身在夔州,诗人一直把长安作为自己的家乡,自称少陵野老。
悲秋:秋,“时之凄惨也”;悲,点出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