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1/19 10:49:5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8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370字。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教练》导学案
  课题:蜡烛  课时:2   主备人:刘传宝  审核人: 马建军      编号:201103
  班级:         小组:       姓名:        时间:        作业批改: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通讯文体特征逐步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二、【学生自学】
  1.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西蒙诺夫(1915-1979年)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诗作《等着我吧……》,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等。本文写于第二次世界在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这篇战地通讯是西蒙诺夫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后写成的。
  2.文体知识: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具体、生动、形象的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有四大特点:①事件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强的时间性;④描写的形象性。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异:消息般概括性报道事实,通讯则是对事实进行完整,详细的报道;消息语言简洁平实质朴,通讯则讲究文采,写作手法多样,语言形象、鲜明生动;消息比通讯更及时些。
  同:二者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叙述为主、描写、议论成分较少。
  3.自读文章,辨清难点字词音形义及弄清文章内容。
  ①注音:
  迫(pǎi)击炮    间(jiàn)歇     拂(fú)晓   耸(sǒng)立    瓦砾(lì)   地窖(jiào)     匍(pú)匐(fú)   衰(shuāi)老   腋(yè)窝      闪烁(shuò) 鞠(jū)躬(gōng)
  ②根据下面提供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天快亮的时候(拂晓)       高高的直立(耸立)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精疲力竭)
  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名副其实)        认为有价值妥善的收藏(珍藏)
  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闪烁)                 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永垂不朽)
  ③读懂全文,尝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内容:文中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中赞美了反法两斯同盟中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④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主要是记叙的成分。请你概括出文中的六要素。完成下图:
  时间:1944年9月19日-20日                   主旨
  蜡        地点:贝尔格莱德萨伐河前的广场                            
  人物:老妇人育乞西,苏联红军,德团兵                      
  烛        事  起因:苏联红军战士牺牲                                
  经过:为安葬烈士老妇人冒险                            
  件  结果:老妇人祭奠牺牲烈士
  三、【合作探究】
  1.自己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事件,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可多种方法)
  第一部分(1-7)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起因,写红军战士偷袭桥头堡  。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