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阅读的实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优化范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我要强调的,便是在范文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对范文内容“再创作”。<br>
所谓范文内容,是指范文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这包括历史传统、道德情怀、人生体验、民族精神、审美倾向。绝大多数范文所渗透的作者对于文化的理解,能够超越个体和时代,体现社会集体意识:感受了大海的浩淼无边,我们自然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畅想;清秋之夜徘徊于稀落的梧桐之间,难免生出“剪不断,理还乱”的几丝愁绪;体味了荔枝蜜的香甜,会联想到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辛勤劳作;目睹了祥子在烈日暴雨下的痛苦挣扎,会同情旧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对于这些“共性化”的范文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理解上不会出现太大问题。<br>
但是,文学作品作为作家内在精神世界的表现,其内涵与作家的文化渊源、个性气质、人生遭遇以及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精神风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这种个体性、时代性因素的存在,作品中极可能出现“异性化”的(不易为读者所接受的)成份,如身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清苦生活,五柳先生依然有着“带月禾锄归”所呈现的那种怡然自乐,又如面对“雷峰夕照”的西湖佳景,鲁迅却用“破破烂烂”四字加以描绘,厌恶之情,溢于言表。<br>
对于这种异性化的认识,部分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怀疑或排斥:远离人群去消受寂寞与清贫,是人生的至善境界吗?倘若真是破烂不堪,雷峰塔能成为“西湖十景”之一吗?这是作家与读者之间个体性、时代性差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教师不能盲目视之为异端。“一千观众的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不论人们如何阐释哈姆雷特,莎翁于九泉之下有知也是会抱以宽容的。从文本学的角度看,作家完成作品只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初始阶段,读者接受作品(再创作)才是创作的终结,所以,学生作为“自觉能动的、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人”,有权对消极遁世生活予以批驳,也有权对雷峰塔的倒掉表示惋惜。<br>
那么,这些与作者创作和教案备注相左的认识的出现是否违背了范文阅读的初衷呢?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完全接受范文内容(如果是的话,学生将成为毫无灵性的“知识储存器”),而在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增强审美意识,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继承性的学习,更是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范文阅读教学应当是“智能操练”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范文阅读有明确要求:“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从阅读要求的层进结构中,我们不难认识范文阅读中鼓励学生进行文本“再创作”的必要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