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炼金术士》教案
- 资源简介:
约8020字。
丹 柯
[苏联]高尔基
作者:林风溪水
【教学三维目标】
一、通过阅读欣赏丹柯的形象,认识作品通过主人公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二、理解“一波三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以及浪漫主义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学习本单元话题“主题”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说主题形成和实现的途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建议】
可以预设:学生对于丹柯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主人公身上影射出来的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主题的悲剧意味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这一点一定要分析透。在对课文的讲解中要围绕本单元的话题“主题”,把有关知识穿插其中。
【课前准备】
一、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生平。
二、词语积累。
泥沼 虬枝 黏(nian)泥 龌龊(wo chuo) 疙瘩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小说概貌及作者。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
2、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其中浪漫主义作品大多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而现实主义作品基本上是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这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采用浪漫主义色彩的惬意传说和寓言式的结构方式,借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讲述了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和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课文是这篇小说的第三部分。
二、研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1、丹柯的故事流传了100多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也考问着一个又一个读者。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丹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场的,请学生快速阅读小说的开端部分,概括丹柯和族人面前的困难。
[明确](1)外族入侵。这些别的种族的人把他们赶到了林子的深处。
(2)险恶的环境。林子密密层层,阴暗潮湿、恶臭冲天。
面对眼前的困难,这些原先快乐的、强壮的